- UID
- 615396
- 精华
- 0
- 帖子
- 2323
- 最后登录
- 2019-12-12
- 注册时间
- 2014-5-13
水 草 进 士
鱼 祖
- 龙币
- 5080
兑换福利
|
挖耳草
挖耳草为纤弱、直立一年生食虫草本。叶基生,条状匙形至条形,长约1cm~3cm,开花时枯萎,上面生有捕虫囊。花葶高10cm~20cm,不分枝或偶有分枝,具少数互生的卵形鳞片状小叶;花黄色,数朵排列成顶生的疏总状花序;花梗纤细,长约3mm,结果时弯曲;苞片小,膜质,圆卵形;花萼2深裂,裂片卵形或倒卵形,长3mm~5mm,近等大,顶端钝,全缘,结果时增大包围蒴果;花冠黄色,唇形,基部有距,连距长6mm~8mm,距与萼裂片近等长,略弯曲,上唇短,下唇较长;雄蕊2,花丝宽,花药卵形,1室;雌蕊由2心皮合成,子房上位,1室,花柱几无,柱头2裂,胚珠多数,生于特立中央胎座上。蒴果卵形;种子倒卵形,无胚乳,外面具皱纹。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挖耳草
拉丁学名
Utricularia bifida L.
别称
耳挖草、金耳挖等
二名法
Utricularia bifid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狸藻科
亚科
狸藻亚科
属
狸藻属
种
挖耳草
目录
展开
1 基本概述
2 植物形态
3 药材采集
4 化学成分
5 药理作用
6 临床应用
7 药用方法
1 基本概述
挖耳草
生于空旷湿地上。狸藻科,一年生草本。具不明显匍匐枝,地下枝上具叶器;全株无绿色叶片,不营光合作用;捕虫囊着生于叶器和匍匐枝上,球形,压扁,捕食湿土地中微小动物。总状花序立于地面,苞叶褐红色,花黄色。常生于湿草地。我国东南、西南诸省有分布。
2 植物形态
挖耳草
烟管头草越年生直立草本。高60~90厘米。多分枝。全株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基出叶阔大,花时脱落;下部叶篦状长椭圆形,长9~25厘米,宽4~6厘米,锐或钝尖,边缘具小锯齿或浅波状,叶基急狭,下延至柄,两面被有白毛,质薄;上部叶小形,广披针形,边缘浅齿,尖头,基部狭楔形,具短柄。头状花序顶生,初直立,开花时下垂,直径15毫米;苞叶多数,线状披针形,大小不一,长2~5厘米;总苞片淡绿色,多列,长7~8毫米,外片叶状,内片狭长椭圆形,钝尖,干膜质状;个花黄色,全为管状花;边缘花雌性,多列,花冠3~5齿裂,结实;中部花两性,结实,管稍粗大,花冠4~5裂,药基部箭形,花柱线形,稍扁平,圆头。瘦果线形,长4.5~5毫米,上有条纹,无冠毛。花期秋季。生于路旁、山坡及森林边。分布东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本植物的根(挖耳草根)亦供药用。紫背黄芩 ,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叶对生;有柄;卵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红色。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蓝色。小坚果。生于林下、阴湿灌木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紫背黄芩的全草。国内分布:产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和云南。
3 药材采集
挖耳草
全体长10cm~20cm。茎纤弱,细圆柱形,具微纵皱纹,基底有稀疏的丝状须根。基生叶线形至线状匙形,上面有捕虫囊,花时多已枯落,茎生叶互生,鳞片状,圆卵形,膜质,无柄。顶生总状花序,花数朵,稀疏排列,花冠唇形,黄褐色,有距。蒴果卵形,为两片膜质透明的萼片包围。气无,味微苦。以具基生叶者为佳。干燥全草,茎具细纵纹,表面绿色或黑棕色,被有白色茸毛;折断面粗糙,皮部纤维性强,髓部疏松,最外一层表皮易剥离。叶多破碎不全,两面均被茸毛。头状花着生于分枝的顶端,花梗向下弯曲,近倒悬状,花梗上附有叶片。有香气。以新鲜、色绿、无老茎者为佳。产于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初开花时拔取全株,除去老茎及根,切成小段,晒干。多年生上升或直立草本。茎高5.5-38cm,密被微柔毛,常带红色。茎叶常2-4对,密集于茎基如基生叶状,具短柄;叶片椭圆形,卵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7.4cm,宽1-4.8cm,两面被短柔毛,下面常带紫色。花互生或少数花序下部者对生,组成背腹向,长5-24cm的总状花序;花萼长约2mm,盾片开张,半圆形,果时增大,高起且外反,几与萼等长;花冠紫色,长9-12mm,冠筒由下至上渐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凹;雄期6-11月,果实渐次成熟。干燥全草呈灰绿或棕黄色,茎细弱,长40~110厘米,近无毛,节部膨大,质脆易断;叶鞘近无毛,包茎基部者多破裂,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钝圆,膜质,先端多破裂;叶片狭线形,长达30~70厘米,两面均近无毛。气香而特异,久嗅有闷人感。味辛辣,嚼之有麻凉感。
4 化学成分
全草含酸性皂甙类物质、鞣质、蛋白质、粘液质、苦味质,糖类及酚性物质。鲜草含挥发油0.7~1.0%,叶含挥发油约1.8%,花轴约0.5%,茎少于0.05%。挥发油中含胡椒酮40~50%、蒈烯-4:20%、牻牛儿醇10%、牻牛儿酸乙酯10%,尚有牻牛儿醛、柠檬烯等。
5 药理作用
挖耳草
平喘作用 对于用组织胺喷雾法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芸香草中所含的挥发油(芸香油)2.4毫升/公斤肌肉注射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从芸香油中分离出来的胡椒酮在1.2毫升/公斤时也有相同或更强的效果,而亚硫酸氢钠胡椒酮作用不显著。对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芸香油和胡椒酮皆有明显的直接扩张作用,后者的作用比前者大1倍以上,比氨茶碱还强。亚硫酸氢钠胡椒酮的作用较弱且不稳定。 止咳作用 芸香油和胡椒酮(2.4毫升/公斤,肌肉注射)对电刺激豚鼠喉上神经所致咳嗽反射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后者剂量减少一半时,作用仍比芸香油强。亚硫酸氢钠胡椒酮则无明显作用。 芸香油或胡椒酮大剂量对豚鼠均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后者用至2.4毫升/公斤时,有显著加强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因此它们的止咳作用是选择性地抑制咳嗽中枢,还是由于其一般的中枢抑制作用尚无定论。
抗菌作用 从老年慢性气管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甲型、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8种细菌,用纸片法证明芸香曲及胡椒酮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亚硫酸氢钠胡椒酮则无。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治咽喉肿痛,乳蛾,痄腮,风火牙痛,痈肿疮毒。解表退热,消炎解毒。治感冒,高热,胃肠炎,咽喉肿痛,痈毒疔疮,中耳炎。
① <滇南本草> :泻诸经实热、客热,清咽喉热毒肿痛、风火牙痛、乳蛾痄腮,排脓溃散,伤风头痛,虚劳骨蒸,小儿惊风发搐、角弓反张。
② <草木便方> :解热毒,涂无名肿毒,风寒湿痹肿痛。
③ <四川中药志> :能发汗,治疟疾及喉痹。作外用可洗一切黄水疮、疥疮、脓泡疮及痔疮。
④ <云南中草药> :治小儿肺炎,泌尿道感染。疮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性味 苦辛,寒。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②《云南中草药》:"甘,寒。
6 临床应用
药用挖耳草
治疗慢性气管炎 :芸香草现已制成多种剂型,广为试用。据用口服制剂观察835倒,总有效率为81.6~88.8%,其中近期控制率为7~18.9%,显效率为23.6~45.9%。对595例作了过冬治疗,经半年,1年观察,总有效率仍达75.5%,较之未进行过冬治疗组疗效为高、复发率低;复发者症状均较往年为轻,表明芸香草制剂似有巩固疗效的作用。如用芸香草有效成分胡椒酮割成的气雾剂行喷射吸入,则疗效显著提高;据217例观察,有效率达92%,临床控制率为20%左右,显效以上为38~54%。其起效时间平均为15分钟,维持时间平均在2小时45分至4小时,最长达16小时。实践证明,芸香草制剂有明显的平喘作用,止咳、祛痰则稍次,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制剂及用法:一芸香草浸膏片:每片0.3克,每次2~3片(如与芸香油制剂同服,治疗上可起协同作用);二芸香油胶丸:每丸含芸香油0.5或0.3毫升,每次2~3粒饭后服;三胡椒酮胶丸:每粒含胡椒用0.5或0.3毫升,每次1~2粒,饭后服;四亚硫酸氢钠胡椒酮片、丸:每片(粒)含亚硫酸氢钠胡椒酮0.3或,0.5克,每服1~1.5克。对伴有肺气肿并发酸中毒的病人,服用本品应先纠正酸中毒,否则效果不显。以上制剂均日服3次,10日为一疗程。五芸香草气雾剂:每瓶含胡椒酮1.5毫升(可喷150次)。每日3次,每次连续喷射吸入3次,连续10天。副作用:口服芸香油和胡椒酮制剂有忍心、呕吐、"烧心"等胃肠道反应,少数出现牙龈肿痛及鼻衄现象。服亚硫酸氢钠胡椒酮制剂,一般无胃肠道反应;仅少数患者服药2~6天后出现头昏,头痛,心慌,乏力,腹泻,腹胀,但均轻微,不影响继续服药。采用气雾剂,个别病人有暂时的呛咳。
7 药用方法
挖耳草
制剂成品 ①芸香草片:含芸香草浸膏粉、荟香油、磷酸氢钙、碳酸镁、葡萄糖酸钙等。每片0.5克。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与慢性气管炎。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②芸香草油滴九:含芸香油、硬脂酸钠、虫蜡。每九0.21克,含芸香油0.2ml。用途同芜香草片。口服,每次4—6丸,每日3次。服时勿嚼碎和用热水冲服。
③芸香草油气雾剂:为芸香草油的乙醇溶液,加适宜的抛射剂与食用香精等制成气雾剂。每瓶15ml,含芸香草油1.4克(胡椒酮不少于1.1克)。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其用法,将药瓶倒置,喷头对准口腔,在用力吸气的同时,可立即掀压阀门上端喷雾头,溶液即成雾状喷入口内,闭口数分钟,1次喷吸2—3下,每日3次。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漱口或捣汁涂。宜忌 <滇南本草>:慢惊不宜服此药。
选方
①治伤风头疼发热:芸香草一钱,苏叶一分,白芷三分,川芎一钱。姜皮为引,煎汤服。
②治小儿外乳蛾,乍腮红肿疼痛,热核:芸香草二钱,白头翁二钱,亦芍二钱。水煎点酒服。
③治阳明实火,牙根肿痛,风火虫牙:芸香草三钱,花椒十五粒。煎汤频频漱口,或点酒服,或噙牙上。
④治痈疽红肿,有脓者溃,无脓者散:芸香草不拘多少,煎水点水酒服。
⑤治小儿急惊,角弓反张,发搐,手足蹬摇:芸香草水煎,点水酒服;或加朱砂一分,蚯蚓二条,点水酒服。(①方以下出《滇南本草》)
⑥治阴疟:挖耳草、野棉花头、鱼鳅串。煎服。(《四川中药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