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菠萝兔 于 2022-11-23 09:24 编辑
短盖肥脂鲤(学名:Piaractus brachypomus)为辐鳍鱼纲脂鲤目脂鲤亚目锯脂鲤科肥脂鲤属的其中一种,也叫“淡水白鲳”、“红鲳”、“红银板”。本鱼原产于巴西、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主要见于亚马逊河及奥里诺科河流域。该物种模式产地在巴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其体长可达88.0厘米。
体呈卵圆形,侧扁,体较高,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等。口中位,吻较钝,尾分叉较深,正尾型。成鱼的体色鲜艳,红鳍,体白,黑尾,浅蓝色斑纹,四方配置极为美观。上颌具有切割型呈指状的牙齿2行,下颌齿也有2行。脊椎骨36-37。鳃丝细长,鳃耙30-36。腹棱自胸鳍基点起直达肛门,并有齿状突起。
背鳍无硬刺,软条18-19枚,臀鳍条26-28,胸鳍条16-18,腹鳍条7-8,下半尾鳍条13-15。侧线鳞82-98。体长为体高的2倍,为头长的4倍,为体厚的6.5倍,为尾柄长的13.5倍。头长为眼径的5倍。背部尾柄基点处有一小脂鳍,其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具鳞,边缘黑色。鳞片细小均等而紧密,不易脱落。体色随水域不同而有变化,在碱性水体中体色较深,呈深灰色;而在微酸性水体中则呈体白、银鳞的美丽光泽。
短盖肥脂鲤属杂食性鱼类。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幼鱼时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也吃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饲料。成鱼时食性更杂,各种人工配合饲料、各种瓜果、蔬菜,特别是西瓜皮、禾本科植物种子、水生及陆生青草,池底有机碎屑、腐殖质以及水生昆虫、螺蛳、水蚤、小虾等,都可以吃,食物广泛,且吞食极快。由于该鱼多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以投喂沉性颗粒饵料较好。短盖肥脂鲤耐缺氧、抗病能力强、生长快,只是不耐寒,养殖温度不宜低于20度,28-30度最佳。
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局合作引入中国大陆。1986年,短盖肥脂鲤开发利用的研究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经对其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突破,填补了中国脂鲤科鱼类的研究空白。1987年7月,中国大陆首次繁殖成功;1988年中国自行培育的亲鱼人工繁殖又取得成功,并发现该鱼可在池塘中自行产卵。由于人工繁殖技术的解决,该鱼的养殖在全中国获得迅速推广。
科学分类: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 | | | | | | | | | | | | 短盖肥脂鲤 Piaractus brachypomus |
二名法:
Piaractus brachypomus (Cuvier, 1818)
异名:
Myletes brachypomus Cuvier, 1818
Colossoma brachypomum (Cuvier, 1818)
Colossoma branchypomus (Cuvier, 1818)
Piaractus brachipomus (Cuvier, 1818)
Piaractus briachypumus (Cuvier, 1818)
Myletes paco Humboldt, 1821
Colossoma paco (Humboldt, 1821)
转自:《维*基*百科》、《fishbase》、《百度百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