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亚科胭脂鱼属的其中一种,也叫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一帆风顺等等。该物种仅产于中国长江及闽江,其模式产地在长江流域。体长可达68.0厘米。
体侧面观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宽圆,腹缘较直。头稍小,侧扁,较体很低;头长为吻长2.6倍,为眼径4倍,为眼间隔宽2倍。吻钝,略突出。眼位于头侧上方,距头后端较距吻端稍近。眼间隔宽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稍前上方。口下位,马蹄形,宽大于长,后端仅达鼻孔下方。唇发达,不中断,下脣尤宽且后缘有小穗状突起。两颌无牙。鳃孔大,下端向前至多达主鳃盖骨中央下方。鳃盖膜互连,连鳃峡。鳃膜条骨3。外行鳃耙长约等于瞳孔1/2,内行很短。下咽齿侧扁,钩状。肛门邻臀鳍始点。背鳍很发达,始于胸鳍基稍后上方;背缘斜凹,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0.6倍。臀鳍位于背鳍后段下方;第1分支鳍条最长,约等于头长。胸鳍位置很低,圆刀状;第2-3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0.8倍。腹鳍基距胸鳍基较距肛门略近;第2~3鳍条最长,约等于胸鳍,约达肛门。尾鳍深叉状,下叉常较长。
背鳍Ⅲ,50-57;臀鳍Ⅲ,10-14;胸鳍Ⅰ,19;腹鳍Ⅰ,1;尾鳍Ⅴ-16-Ⅴ。侧线鳞48-53(上鳞数:10-13,下鳞数:8-10);鳃耙外行16+18,内行18+24;下咽齿50-89。体长为体高的2.3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5.6倍。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侧线直线形,侧中位。幼年胭脂魚的体色为棕色,并长有三条深色竖直环带。体稍大,环带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既宽又长的深色纵带;体长约达一米时全身胭脂红色,而雌鱼黑紫。鳍亦红色;小鱼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后端与偶鳍均红黑色,大鱼色较淡。
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底食性淡水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胭脂鱼的幼、成鱼形态不同,生态习性也不相同。鱼苗和幼鱼阶段常喜欢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的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矫健。胭脂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和福建闽江。胭脂鱼是亚口鱼科胭脂鱼亚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种类,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水体污染及过度捕捞,野外的胭脂鱼已经非常少见。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科学分类: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 | | | | | | | | | | | | 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 |
二名法: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1864)
异名:
Carpiodes asiaticus Bleeker, 1864
Myxocyprinus asiaticus asiaticus (Bleeker, 1864)
转自:《维*基*百科》、《fishbase》、《百度百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