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泥鳅(学名:Misgurnus mohoity)为辐鳍鱼纲鲤形目花鳅科泥鳅属的其中一种,又名“北方泥鳅”。该物种广泛存在于中北亚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蒙古及俄罗斯等地,其模式产地在鄂嫩河及音果达河,属黑龙江支流。体长可达18.3厘米。
体细长,圆柱状,尾柄部稍侧扁。头部小。吻尖钝。口下位。须5对。无眼下刺。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躯体被鳞。尾鳍基部上方具一黑斑。尾柄皮质棱较发达。雄性个体胸鳍较长。底层鱼类,多生活于砂质或淤泥底质的静水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在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个体较大,数量多。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泥底水域的静水区,受惊扰时常潜入石下缝隙中。繁殖期在6月份。卵微粘性,附着于枯草及水草上,食性以底栖动物、昆虫幼虫等为食。
背鳍条Ⅳ,6;臀鳍条I,8-10;胸鳍条Ⅲ,5;腹鳍条I,5-6。鳃耙彼此相连。纵列鳞168-182。鳃耙14-15。 体长为体高的7.8-8.8(8.1)倍,为头长的6.1-6.8(6.5)倍,为尾柄长的5.7-6.8(6.2)倍。为尾柄高的9.1-11.0(9.8)倍。头长为吻长的2.6-3.0(2.9)倍,为眼径的7.3-8.4(7.9)倍,为眼间距的4.0-5.8(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8(1.7)倍。吻端至背鳍起点距离为体长的59%-64%(62%)。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及其附属水域。在黑龙江省东部的稻田里,秋季捕获量较多。
科学分类:
二名法:
Misgurnus mohoity (Dybowski, 1869)
异名:
Cobitis fossilis mohoity Dybowski, 1869
Nemacheilus bipartitus Sauvage &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Misgurnus bipartitus (Sauvage &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Misgurnus cestoideus Kessler, 1876
转自:《维*基*百科》、《fishbase》、《百度百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