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尾高原鳅(学名:Triplophysa stenura)为鲤形目条鳅科高原鳅属的鱼类,是亚洲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黄河上游的干支流和附属湖泊等,多见于干支流和附属湖泊的缓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黄河上游青海段。体长可达13.8厘米。
体延长,呈圆筒形,仅在尾鳍基附近略侧扁。背缘轮廓线弧形,自吻端至背鳍起点逐渐隆起,往后逐渐下降。腹缘轮廓线较直,腹部圆。头大,略平扁。吻略呈锥形,吻长略大于眼后头长。眼较小,位于头背面,腹视不可见。眼间隔宽平,明显大于眼径。口下位,浅弧形。上下唇厚,有较深的皱褶。上颌弧形,下颌匙状,边缘不锐利。须3对,较长。内则吻须后伸接近前鼻孔,外侧吻须可伸达前、后鼻孔间的垂直线,口角须后伸可达眼后缘。尾柄细长。其起点处的宽约等于该处的高。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4.7-9.5倍。背鳍基部较短,约为体长的13%。脊椎骨4+37~40。国内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境内的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水系,朋曲河和苏班西里河上游,**境内奇林湖,昂拉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湖,多钦湖,泊古湖和哲古湖等沿河湖泊,云南和石鼓(金沙江的一条支流)。国外见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生活于海拔3000-5100米处,常见于水深流急的大河岸边。以摇蚊小虫和它其分昆虫为食,每年7月份产卵。根据大理州渔业工作站2010-2011年在中江至桃园江段龙开口电站捕捞过坝项目实施结果,为常见种,在干流与支流交汇浅水区,有一定量的种群数量分布。细尾高原鳅为杂食性鱼类,食物组成主要是水生昆虫幼虫,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等。
科学分类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 | | | | | | | | | | 细尾高原鳅 Triplophysa stenura |
二名法:
Triplophysa stenura (Herzenstein, 1888)
异名:
Nemachilus stenurus Herzenstein, 1888
Noemacheilus stenurus Herzenstein, 1888
Triplophysa stenurus (Herzenstein, 1888)
Nemachilus lhasae Regan, 1905
转自:《fishbase》、《百度百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