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鳍鱼(学名: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大鳍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以及中国云南省的澜沧江下游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体长一般在35厘米左右,最长可达100厘米。
体长形,甚侧扁,背部平直,腹部扁薄,自峡部至肛门具腹棱,尾柄宽短,其长约等于高。头侧扁,上翘,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短而钝,吻长约与眼径等大。口甚大,上位,口裂垂直;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前端中央具1钩状突,嵌于上颌央深凹入。眼较小,侧上位;眼间甚窄,眼间距小于眼径。鳃孔向前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峡部甚窄。鳞小而薄,胸、腹鳍基部内侧无腋鳞。侧线平直,位于体侧下半部,向后伸达尾柄正中。背鳍无硬刺,位于臀鳍的上方,起点稍前于臀鳍起点,第一分枝鳍条最长,其长约为末根分枝鳍条长的2倍。臀鳍外缘凹人,起点与背鳍第二或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距腹鳍起点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甚长,下侧位,其基部几与体轴垂直;胸鳍长大于头长。腹鳍短小,起点距胸鳍基较至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约等长。
鳃耙短小,排列紧密。下咽骨狭长,前臂甚长,后臂短。咽齿侧扁,末端尖形。肠短,为一直管,其长短于体长。鳔2室,后室甚长,约为前室长的2倍余,末端具指状突。腹膜浅灰色。固定标本体呈浅褐色,鳍浅色,尾鳍基具1黑斑。背鳍iii - 7;臀鳍iii - 23;胸鳍i - 12—13;腹鳍i - 7。侧线鳞{[110(14-v)/20] 129}。下咽齿2行,5?3—3?5。第一鳃弓外侧鳃耙24—26。脊椎骨4+44。体长为体高的4.5—4.8倍,为头长的4. 5—4. 7倍,为尾柄长的12. 6—13. 8倍,为尾柄高的12. 7—13. 8倍。头长为吻长的3.8—4.0倍,为眼径的4. 7—5. 3倍,为眼间距的4. 5—5. 1倍,为尾柄长的2. 8—3. 1倍,为尾柄高的2. 9—3. 1倍。稚鱼时期以昆虫为食,成鱼以其他鱼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也可当成观赏鱼。
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平原区清澈的河流内,喜生活于水的上层,为肉食性鱼类。在东南亚地区大鳍鱼的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在我国云南景洪曾捕获过体长28厘米的个体。大鳍鱼以它温柔的黄绿色光泽,赢得了“月光暴牙” 的美名,而因为这种鱼在小时候 ,侧线非常闪亮,有些地方也称它为“金线大暴牙”。月光暴牙最大的优点是它不仅十分好动,镜头感极强,而且没有真正暴牙那么敏感的神经,所以相对来说跳缸事件很少,也可以混养其他的大型鱼。它们对水质的要求不高,温度低至22°C也能活得挺好,但是需要清澈的水环境和较高速的水流。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大鳍鱼 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 |
二名法:
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44
异名:
Leuciscus macrochirus Valenciennes, 1844
Leuciscus uranoscopus Bleeker, 1850
Macrocheirichthys laonensis Fowler, 1934
Macrocheirichthys laosensis Fowler, 1934
Macrocheirichthys macrochirus Valenciennes, 1844
Macrochirichthys laoensis Fowler, 1934
文章内容转自《维 基 百 科》及《百 度 百 科》。 特此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