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碧鱼(学名:Paralaubuca barroni)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罗碧鱼属的鱼类。在中国,分布于澜沧江下游等,一般栖息于水体中上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湄公河。体长一般在1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15厘米。
体长形,甚侧扁,背、腹轮廓弧形,腹部在胸鳍基下方至肛门具显著的腹棱,尾柄长与其高约相等。头短,侧扁,头长小于体高。吻短而钝,吻长与眼径约等长。口端位,口裂斜;下颌中央前端具1凸起,与上颌中央凹陷相吻合。眼较大,位于头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大于眼后头长;眼间窄,隆起,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宽;鳃盖膜在眼后缘的下方与峡部相连,峡部窄。鳞薄,中大,侧线在胸鳍下方和缓下弯,呈深弧形,行于体之下半部,后部平直,伸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刺,位于体的后半部,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前鳃盖骨后缘的距离相等或稍前。臀鳍延长,外缘内凹,起点约与背鳍基末端相对,距腹鳍基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长,末端尖形,基部内侧具1发达的肉质瓣,肉质瓣长等于或大于眼径。腹鳍短,位于背鳍的前下方,末端不伸达肛门。尾鳍深分叉,下叶略长于上叶,末端尖形。
鳃耙细长,排列密。下咽骨狭长,略呈钩状,前臂细长,长于后臂;咽齿末端尖形。肠短,呈前后弯曲,肠长约与体长相等。鳔2室,后室长于前室,末端圆钝。腹膜银灰色。体呈银色,鳍浅色。体长为体高的3. 1-3. 8倍,为头长的4. 5—5. 1倍,为尾柄长的9.0—10. 6倍,为尾柄高的9. 9—11. 3倍。头长为吻长的3. 5—4..倍,为眼径的4.0—4.6倍,为眼间距的2. 7—3. 4倍,为尾柄长的2. 0—2. 3倍,为尾柄高的2. 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 1—2.4倍。背鳍iii - 7;臀鳍ii - 24—29;胸鳍i – 12;腹鳍i - 7—8。侧线鳞{[54(3-v)/(9-10)]57}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9—24。下咽齿3行,2?4?4—5?4?2。脊椎骨4+35。
巴氏罗碧鱼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云南等少数地区。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均有野生个体存在。在原产地一般被当作食用鱼。罗碧鱼属共有以下5种:
巴氏罗碧鱼(Paralaubuca barroni) 哈氏罗碧鱼(Paralaubuca harmandi) 里氏罗碧鱼(Paralaubuca riveroi) 点臂罗碧鱼(Paralaubuca stigmabrachium) 罗碧鱼(Paralaubuca typus)
其中,中国只有巴氏罗碧鱼1种,通常国内所说的罗碧鱼就是指巴氏罗碧鱼(Paralaubuca barroni)。国际上一般把Paralaubuca typus称为罗碧鱼,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巴氏罗碧鱼 Paralaubuca barroni |
二名法:
Paralaubuca barroni Fowler, 1934
异名:
Chela barroni Fowler, 1934
文章内容转自《维 基 百 科》及《百 度 百 科》、《钓鱼之家》。 特此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