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菠萝兔 于 2020-12-15 21:50 编辑
黑鲫(学名:Carassius carassius)为鲫属的鱼类。黑鲫分布于欧洲以及中国 新 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水系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体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最长可达64厘米。
体侧扁,短而高,背缘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圆。眼大、位头侧中轴上方。眼间隔宽,其宽为眼径1.94-2.39倍。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两鼻孔间有皮质突起。口前位,圆弧形。无须。鳃孔大,侧位。鳃盖膜连于峡部。鳃盖条3。咽牙侧扁。鳞为圆鳞。模鳞近四方形,前缘平直,有5-6个波状突起,后缘稍龃。侧线侧中位,近直线形。背鳍基长,起点约与腹鳍相对;上缘圆凸;最后硬刺粗大,后缘约有30个小锯齿。臀鳍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起点在背鳍后部鲭条的下方。胸鳍圆形,侧位而低,第3分枝鳍条最长。腹鳍腹位,伸不到臀鳍,第一分枝鳍条最长。尾鳍浅叉形。体呈黑褐色,腹部淡黄。虹彩金黄色。鳍黑红色或黑灰色。椎骨32。腹膜银灰乃至黑灰色。
背鳍Ⅲ~Ⅳ-15~17,臀鳍Ⅲ-5-6;胸鳍i-15-16;腹鳍i-7~8;尾鳍分枝鳍条17-18。鳃耙外行26-30(35)(平均29),内行24-36。体长为体高1.92-2.24倍,为头长3.23-3.54倍;头长为吻长3.17-4.15倍,为眼径5.16-5.99倍,为眼间隔2.53-2.7倍,为背鳍硬刺1.28-1.62倍,为臀鳍硬刺1.74-1.96倍,为胸鳍条1.33-1.73倍,为腹鲭条1.36-1.51倍,为尾鳍条0.88-1.31倍,为尾柄长1.83-2.6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0.93倍。
黑鲫栖息在水浅的池塘、湖泊,和具大量植物、流动缓慢的河里。旱季时或在冬天期间居住在泥穴中,能容忍寒冷、有机的污染物质与低溶氧量。属杂食性,以植物、昆虫幼体与浮游生物等为食。黑鲫可作为食用鱼、养殖鱼类及观赏鱼。
黑鲫可活10年,雄性在3岁时第一次繁殖,在中欧和东欧为4岁,在南欧为2岁。5月至7月在18°C以上的温度下产卵,雌性个体与几只雄性产卵。雄性跟随成熟的雌性,经常带有大量的飞溅。雌性在一个季节内产卵3-5次。卵粘稠,附着在水草上。卵粒浅黄色。体长237毫米的标本,怀卵32-301粒。黑鲫鱼的皮具有一定的韧性,通常是被人直接蒸煮食用,也可大量提取鱼皮里的胶原蛋白作为未来提取胶原蛋白以及工业生产的一种新的来源。黑鲫是经济型鱼类。
科学分类:
二名法:
Carassius carassius Linnaeus, 1758
异名:
Carassius carassius carassius Linnaeus, 1758
Carassius carassius jacuticus Kirillov, 1956
Carassius charax 1esniewski, 1837
Carassius gibelio minutus Kessler, 1856
Carassius humilis Heckel, 1837
Carassius linnaei Bonaparte, 1845
Carassius linnei Malm, 1877
Carassius linnei lacustrus Malm, 1877
Carassius linnei piscinarum Malm, 1877
Carassius oblongus Heckel & Kner, 1858
Carassius vulgaris Nordmann, 1840
Cyprinus carassius Linnaeus, 1758
文章内容转自《维 基 百 科》及《百 度 百 科》。 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