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边扁咽齿鱼(学名:Platypharodon extrem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扁咽齿鱼属的鱼类,俗名扁咽齿鱼、草地鱼,是黄河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黄河上游及湖泊等。本鱼体色土黄色背面与上侧面,腹鳍与臀鳍淡黄色、背鳍与尾鳍鳍灰蓝色。吻钝圆,身体裸 露,侧线鳞片阴暗,尾柄短,体长可达60公分,可做为食用鱼。
体长,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平坦。头锥形。吻钝圆。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发达的角质前缘。上唇宽厚,下唇细狭。唇后沟止于口角。无须。体裸 露无鳞,仅具臀鳞;肩带处鳞片消失或仅留痕迹;侧线鳞不明显。背鳍刺强,具深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臀鳍位后;尾柄短。体背侧黄褐色或青褐色,腹部浅黄或灰白色。腹、臀鳍浅黄色,背、尾鳍青灰色。
适应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河流中,栖息环境为水底多砾石、水质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体,常喜在草甸下穴居。其食性单一,以下颌刮食水底附着藻类等为食。生殖期在5-6月开冻之后,产卵场在水深1米以内的缓流处。常见个体重为1.5-2.0公斤。
极边扁咽齿鱼曾是黄河上游的优势种群,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黄河上游宽谷河段。这种鱼能生长至10公斤以上,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恶化,逐渐稀少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一度甚至被认为已灭绝。扁咽齿鱼属高寒地带生活的种类,种群较小,分布区狭窄。生长期短,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年龄迟等因素限制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的发展。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产区人口剧增,高强度捕捞导致资源量迅速下降。目前,分布区已逐渐缩小到人烟稀少的高原草甸深处。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极边扁咽齿鱼 Platypharodon extremus |
二名法:
Platypharodon extremus Herzenstein, 1891
异名:
Platypharodon pewzowi Herzenstein, 1891
文章内容转自《维 基 百 科》及《百 度 百 科》。 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