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口铜鱼(学名:Coreius guichenoti)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铜鱼属的鱼类,俗名麻花鱼、肥沱、水密子、方头,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等,常生活于主要干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体长可达58.2厘米。
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平扁。吻宽圆。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唇厚,较粗糙。口角具较长的游离膜质片。唇后沟间距较宽。具须1对,极粗长,后伸达胸鳍基部。眼甚小,距吻端较至鳃盖后缘为近。鼻孔大,鼻孔径大于眼径,位置靠近眼前缘。鳞较小,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区覆盖多数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腹鳍和尾鳍基部同样覆有若干小鳞。背、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线完全,极平直。
背鳍较短,无硬刺,外缘深凹形,第一、二根分枝鳍条显著延长,其起点至吻端与至臀鳍基部中点距离相等。胸鳍宽且大,特别延长,前数根鳍条甚长,末端远超过腹鳍起点。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腹鳍至胸鳍基部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肛门靠近臀鳍,位于腹、臀鳍间的后1/6~1/7处。臀鳍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下咽骨宽,下咽齿发达,齿略呈侧扁,第一枚齿末端具尖钩。鳃耙较短小,不发达。肠管粗,其长一般略大于体长,为体长的0.9~1.2倍。鳔2室,前室包于厚膜质囊内,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粗长,为前室的2.5~4.0倍,但普遍退化,或前室极小。后室粗长,长达前室的5.0~6.0倍;或前室大,后室极细长;部分个体前、后室均大。腹膜银白色略带金黄。
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体长为体高的3.8~4.8倍,为头长的4.2~5.0倍,为尾柄长的4.0~4.8倍,为尾柄高的8.2~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3~3.0倍,为眼径的9.0~12.5倍,为眼间距的2.0~2.4倍,为尾柄长的0.9~1.1倍,为尾柄高的1.7~2.2倍,为口宽的3.0~3.3倍。为须长的1.2~1.6倍。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8~20;腹鳍Ⅰ-7。侧线鳞55~58;背鳍前鳞20~23;围尾柄鳞2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3。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49~50。
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圆口铜鱼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二名法:
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 1874
异名:
Coreius platygnathus
Nichols, 1941
Coreius zeni
Tchang, 1930
Saurogobio guichenoti
Sauvage &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科学分类
转自:《维 基 百 科》、《百 度 百 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