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是经CAA俱乐部负责人陈伟的同意,如需转载,必须征求相关人员的同意.否则责任自担!特此声明!
CAA Club线上交流活动四:张大东石景心得分享 (2016/1/13)
本期活动目录: *开场 一·识山,我们一起来看看山! 山、原、系等等的分述。 二·介绍一下具体的山景结构。 峰、腰、口等等的分述。 三·一些具体的小技巧。 叠、嵌、提、堵、添、疏个人手法的分述。 开场语录及心路历程简述: 先自我介绍一下不,俱乐部里很多老兄弟了,我是2010年开始玩水草的。这是当时刚开始玩的时候在百度贴吧里发的一个记录贴,当时是去花卉市场买花的时候被一个做鱼缸的忽悠了,决定弄个水草缸花了差不多10秒。 处女作,尺寸是200450 750
正题: 今天主要跟大伙一起聊聊山景 ,实话说,总感觉我们国家的爱好者做山景有天然的优势。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里,山的元素也非常多,国画啊,盆景啊。所以咱们天然就有一些优势的地方,比如欣赏能力,判读能力。 因为自己候农村长大,没啥玩的净爬山了,后来陆续又去过了很多的景点,也是有大山的居多,感觉这其实是一种情结,喜欢山的宏大气势,喜欢从山上俯视的震撼,更喜欢登顶时候那一抹自豪和喜悦,去过的山多了,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不同地域山的特色。 北方的山植被少,南方的山石头少,很多年之前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南方的同志们看到的山和我们北方的看到的山是不是一样的,这样说有点绕,就是大家喜欢的山是不是一样的呢?于是就找了一些资料,从一些角度去判断到底什么是漂亮的山?
一·我们一起来看看山! 看看什么是山? 看看山有什么? 如何看山? 能看到些什么山?
那么一般来说我们能看到的山的形态是什么呢? (插入语)其实俺在开始准备这个课件的时候一直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聊比较好,如果直接上来就说这样做景观,那样搭骨架,总感觉不合适;如果大家看的角度不同,那怎么去保证我感觉漂亮的景,就是大家喜欢的景呢;又或者当我们在看到一个整体的远山景观漂亮的时候,可能别人更喜欢的是山脚的那一亩梯田…… 于是就萌生了这个想法,找一些资料,整理一下山景的类型,然后再说怎么弄。
从大往小看,俺其实也没怎么分清楚到底是原大还是山系大。 做“原”的水景,应该考虑到幅面的广阔特性。
山系:一般我们看待山系,往往都是大型的,一片山脉的总称,由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山脉组成。 那么当我们在考虑山系一类景观的时候,可能要多体现更多的山脉组成。做更多组的远山去表现山系的复杂性。
山脉:山的脉络,山脉的整体体现是所有组成部分的同源性。 从一个主的山体,延续下来若干个同向的山岭。从一个主的山体,延续下来若干个同向的山岭,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做重点,其他的辅助,但是一定要有同源性。 同源同向的若干条山岭,构成山脉的整体构图。
岭:大大小小的山连接起来,也就是山岭了 那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等等,其实可能只是一条山岭的山景适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用了所有合理的原则去堆出来的山景有时候很难看,恰恰可能就是开始的构思出了问题。 有时候我们眼睛里看到一幅山系的图,脑子里去构思一个山脉的图,然后准备了半个山岭的素材,于是就成功的堆出了一个垃圾堆~~ 举例: 当我们堆了几块石头,想当然的去把大块的叫山1,中块的叫山2,更小的3456,然后装到一起就去跟人说:你看我堆的这个山咋样? 这样是不行的,原因就是:一些石头是用来表现山岭的概念,另一些石头是体现山脉的,而还有一些更高的,更远的,更小的石头是用来去表现山系甚至是原的概念。
结:是更精细化的部分。是山脉的汇聚,是山岭的汇聚,是不同的山体结构交汇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往往是我们造景中最漂亮的地方。也就是造景中的“两点”,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跟结类似的,是这个山麓。 麓(lu第四声),汉字解释里是近山的植物。刚才说了那么多的结构,不同的结构里都有不同的植物。自然界里的不同结构,都有不同的植物覆盖。 比如,山顶与山腰,近山“结”位置所生长的植被,跟远山“原”、“系”所覆盖植被不同。 二·介绍一下具体的山景结构: 一般看到的山,常规的,可能是由这些组成元素,当然更多的时候大家应该是选取一部分元素(局部)去表现,因为我们的缸都不够大。 一般我们做的山峰都是怎么样的呢? 比如尖耸的山峰可能用青龙和松皮, 比如尖耸的山峰可能用青龙和松皮。
山口这个概念俺相信很多人做景观的时候还没有兼顾到,有时候我们要做群峰环立的效果,但这个其实就是山口的概念。山口做好了能更加体现山峰的俊秀挺拔,能在画面上更丰富。 一个山体里面是有“气”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氛围里,一个好看的山里面会有灵气,那么山口就应该是一个山体灵气外溢的地方。 另外,一般我们会在山景里构建一个或者多个溪流一样的结构,而往往大家都没怎么交代这些溪流的源头。甚至还有做了瀑布但是没做山口,这样在成景以后就可能造成一些误解。 仿自然式的造景,最终还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看起来漂亮!
山腰这个元素往往是造景师的最爱,因为一般山体里面,层次最丰富的是山腰,细节最多的是山腰。 因为这里更宽阔,不用像山脚那里考虑草的光照,也不用如山顶一样考虑是不是头重脚轻。像俺一般就是把山腰放在所谓的黄金分割附近,用更多的元素去渲染它。 如果说做一个大山系的景观,亮点是结点的话,那么做一个近山的景观,亮点往往就在山腰了!
山脊,我们往往听到有人评价一个山景作品,或者直接就是评价一个风景里的山,说,这个山有劲儿!这个劲儿,往往就体现在山脊,山脊是一个山景真正脉络的体现,是脉络的走向。 自然界里的山脊,是划分一个山体阴阳两面的分界线,一面是阳坡,一面是阴坡,在塑造一个山脊结构的时候就需要注意阴阳(明暗)的问题。比如阳面的植被可能要更茂盛。 比如:一条山脊左阴右阳,旁边一条山脊就不能左阳右阴,而且往往是山脊的阴面也是我们要特意做些文章的地方。一些阴性的沟壑山涧,溪流灌木。 综合来说,一个景观是不是很舒服往往从有没有山脊,或者山脊乱不乱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
山崖,也经常出现的一个元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景观里都有。在表现一些近山结构的时候,可能需要去塑造一些山崖的结构。 在俺理解里,一个山崖是不是做得成功可能往往取决于是不是做出了这个“绝”字,绝的解释是:毫不犹豫的直来直去,一往无前。
山脚这个结构,是我们山景里做的面积比较大的部分,是必须要交代清楚的细节。一个山没有脚的话,整体的景观结构上就会有缺失,缺少过度。 当俺看到有一些景观里“山脚”这个概念没交代清楚时会很明显不舒服。那么就不能摆一块石头说:这是山,然后直接在这块石头前面铺沙子说这是河。 山嘴其实大家在摆景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忽视,一个山体的山嘴,是山下河流出来的地方,是“川”的第二个源头,山嘴够宽,才有下面宽宽的河流。如果一个窄窄的山嘴,然后下面一大片的“河流”,那会让看景的人很不舒服 。山体的山势,也会决定山嘴应该做成什么形态。 自然界里面的景观肯定不全是好看的吧,所以我们也不能评价一个景观是不是自然就说造的是不是成功,反过来也一样。 谷,山谷。谷是“蕴灵”的地方,一般在景观里体现谷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细节,否则做出来的谷就不漂亮,还不如不做。另外,一般我们会说不要用太漂亮的石头去造景,在谷这里正好相反,因为表现一个山谷概念的时候往往很近,也就可以很具体,一些很漂亮的石头和树木,往往会提升这个谷的漂亮程度。做一个谷的时候,营造他的植被细节和流域细节也很重要。
川,是所有跟水有关的事情。水是山之灵,木是山之秀。有水的山看起来要相对有灵气一些。(与前文“口”呼应)大部分时候我们表现水是用沙子。一般俺喜欢在山体里面用相对白一些的化妆砂,靠近前缸壁的地方用杂色的。而且一般是先细砂,然后靠近岸边和山边的地方布置一些粗砂或者大颗粒的石子。
三·一些具体的小技巧: 一般俺的山景大家会发现用条和片的比较多,其实真正用的石头不一定是条和片,只是选取石材的一部分,然后用合理的结构把想露的地方露出来就可以了。 叠,一般是层叠。也就是用石头层叠起来,前后层叠做出来的景观层次分明,很多时候我们手里的素材并不会有那么多的条形石头,用排的方式可以造出一些条形的效果。这种方法在表现一些崖、原等等成面的景观的时候,能增加一些细节。嵌,或者说埋,当我们在表现一些缓坡,山脚,河道的时候,需要把一些自然感比较好的石头嵌在底床里,这样来表现一些山体里自然裸露出来的一些岩石的形态。 另外用一些咬合力比较强(指表面不是近似规则球形的,如陶粒)的底床基质的话,可以用这些基质做出岭的概念,那么这样的方式就能更好的表现山脊的效果。 提(抬高),这个自我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法。一般俺用提的手法,规划好大致需要做的小石头,放在大石头后面,然后倒泥。这样把小石头提起来的时候,旁边的泥自动滑进去,小石头自然就高了,而且提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这样小石头的高度一般会比较好控制,而且可以规避一些其他手法的问题,比如用垫高这种方式的,用花泥还好一点,小石头可以压下去,可是压下去的时候如果歪了就比较痛苦,因为花泥压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有一个常识,河道从来不是用沙子撒出来的, 用不同的石头把河道要表现的宛转方式提前围出来,然后倒沙子会比较自然, 而且后期也不会出现泥沙混合这类情况, 围的时候比较关键的也是要提前注意一下自己的河道规划。(这个要参照前面关于“川”的部分) 堵,主要是预防泥沙混合,预防泥流到沙子上,在合适的地方,堵上小石头或者发泡胶,能很好的预防滑坡问题。 添就基本上看设计者的思路了,在合适的地方添加合适的小石头,有时候会把一些原本不好看的素材,变成很漂亮的素材,也就是造景后期所谓的增色,是点睛的手法。 疏,这个其实是最后收尾时候做的事情,前面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最后成景的时候,往往要做“减法”, 把一些不合适的东西去掉。
CAA下属的CAA俱乐部(club caa)成立啦!
现面向喜欢造景的广大草友招收会员
只需要进入CAA官方网站,下载申请表格,按相关规定投递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