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38013
- 精华
- 0
- 帖子
- 45
- 最后登录
- 2013-4-5
- 注册时间
- 2012-11-29
水 草 秀 才
小 鱼
- 龙币
- 470
兑换福利
|
颜色、鳍、均衡度,是孔雀鱼品评的三大要点。
1.颜色的要求:孔雀鱼对颜色的要求有两点:(1)颜色要匀称:(2)色差要分明。而色彩浓度的薄与厚并非要求的重点,因色系若不均匀,将会形成有色块的图腾,也就是所谓的杂斑。色块若无法再散开来,将扼杀此尾孔雀鱼的“前途”。之所以不在乎孔雀鱼颜色的厚与薄,主要是因其各具美感、各有特色。因此若将所谓的蓝尾礼服共同比较时,您将发现有数十种之多,这当然包含了体色、尾色、尾型的排列组合了。孔雀鱼的色彩虽不若锵鱼多变,但在爱好者的不断改良下也增色不少。在孔雀鱼的基本品系中亦不乏媲美锵鱼的品种,如马赛克、银河、草尾…等等。
2.鳍的要求:“鳍”,几乎是孔雀鱼的品评重心!先人将此鱼种命名为“孔雀鱼”,不仅道出人们对其喜好的程度,更表现出中国文字特有的意境。孔雀鱼,顾名思义就是鱼鳍犹如孔雀开屏,鱼鳍大而有生命力,常引起人们赞叹之声。正因如此,特殊尾型如剑尾、矛尾、针尾......等品种则较乏人问津,也因为少人重视,使得此类品种较难寻获,更镗论优良品种,因而大大增加了此类特殊鱼种改良的困难度。人们一味的要求大背鳍、大尾鳍的同时,也不忘加些调味料,连鳍的形状及颜色甚至于图案都要求进去了。所以就“鳍”而言,要做到无从挑剔实在太难了。目前国内甚至于国际上,孔雀鱼审美的重心几乎集中在背鳍和尾鳍上,且主要以雄性的孔雀鱼为中心;雌鱼只是做为评审的参考。在孔雀鱼的生活史上,雄性孔雀鱼又挑起了遗传及品种分类的重担,所以大大增加了其价值感。因此,就比赛举行久远的国家而言,雄性孔雀鱼几乎占了一对孔雀鱼十分之七的份量。通俗的说就是,雄性孔雀鱼较雌性孔雀鱼贵;这与国内的价值观不一样,国人认为雌性孔雀鱼会不断的生小鱼,所以其价格较雄性的孔雀鱼高。而国外则认为高品质的公鱼获得率远低于雌性孔雀鱼,有时一胎挑到满意的没有几只,所以国外有时会只卖公鱼。不知您认为何者有理呢?
3.均衡度的要求:均衡度包括身体与尾鳍、体色与尾色的搭配,甚至于尾纹与尾色的搭配,考量如此多的因素是为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是所谓的均衡度,若体大尾小、纹路不分明、颜色搭配不鲜明,都将严重破坏孔雀鱼的美感。所以有意参加孔雀鱼比赛的爱好者,“颜色”、“鳍”、“均衡度”此三点不但要特别注意,这也是裁判评审的重心。
4.亲鱼的性别对子代影响的重要性:前期文章中讨论了孔雀鱼的体色,这次我们则探讨孔雀鱼品系遗传中,亲鱼的性别对子代的影响与重要性。孔雀鱼的基本品系有礼服、马赛克、草尾、蛇王、白金、古老品系、剑尾、金属、日本蓝、单色。在这些基本品系中以身体的特色为诉求重点的有:礼服、蛇王、白金、古老品系、金属、日本蓝、单色,而这些品系的遗传重心几乎在公鱼身上。而马赛克、草尾、剑尾等品系的遗传,公母所占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综合上述的分析所得的结论是,以身体特征的遗传,几乎都以公鱼为论定;母鱼则影响了尾鳍的纹路、形状及颜色,甚至于整尾孔雀鱼的颜色。这样的叙述可能较模糊,举例说明:蓝化种即所谓的墨篮尾,其基因型表示法为rr。今日若以金属蛇王公鱼和墨蓝尾的母鱼交配,所得子代会有蓝色系的金属蛇王,这就是母鱼改变了整尾孔雀鱼色系的例子。或许有人会问:若以墨蓝尾的母鱼和红色系的单色公鱼交配,所得的结果是什幺呢?其实我也尚未操作,因此还没有答案,但有一点小诀窍提供各位参考。诚如我们所知,目前墨蓝尾的来源几乎是由马赛克、草尾而来,甚至于是金属,所以您若以强光照射母鱼的尾鳍,将发现母鱼黑色的尾鳍上有些似针孔般的小细点,像此类的母鱼干万不要跟单色系的公鱼交配,否则配出来的子代在尾鳍上将会有纹路。至于色系则并非同样的规则都适合不同的模式,凡规则皆有例外。今若以金属蛇王的公鱼配上蓝马赛克的母鱼,所得的子代会有蓝色金属蕾丝蛇王,及纹路接近马赛克的金属蛇王。这就是母鱼改变了整尾孔雀鱼的色系及尾部的纹路。您若有心经营孔雀鱼改良路线,则母鱼的影响力不容忽略。当您渐渐熟悉孔雀鱼的遗传方式时,将发现具变异性且有观赏价值的公鱼,实在太珍贵了,无怪乎国外对雄性孔雀鱼如此青睐了。
5.缎带基因的遗传:缎带基因在早期大家都不愿多谈,主要是其遗传性相当强,属于显性遗传,为何国内早期都没有此品种呢?主因是国内早期的孔雀鱼几乎是原地不动,甚至后退,所以国内没有此基因也就没有此品种。之后,因燕尾的输入而与缎带有扯不完的关系,至今仍是如此,只是话题不同罢了。早期的话题是,缎带和燕尾如何区分?其实最简单的分法是缎带型的孔雀鱼其第一二根鳍条会延长;而燕尾型的孔雀鱼每一鳍条都有可能延长。此话题好不容易平息了一段时间,新的话题马上就上演了,缎带和燕尾有可能同时存在吗?您认为呢?嗯,有趣的话题,下次再来沙盘推演一番。
6.良好的血统·非凡的养功:一组令人赞赏的孔雀鱼除了本身需有良好的血统之外,更需要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何谓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就见人见智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养功,因此孔雀鱼的品评中,有一半的分数是在评饲养得当与否。有人底部铺砂打气,但总在鱼快长成时出了问题,其因素可能因水质较清澈而忽略了换水,使得水质败坏。因铺砂所造成藏污纳垢、水媳、涡虫的滋生、消毒不方便。而裸缸饲养因饲养密度高时,每喂完一餐就需换水,有时水温高时水中的亚硝酸起伏大,造成鱼只的不适,但裸缸时,缸子的清洗保养较方便。而笔者在国外参观时,曾发现有人将陶瓷环包成一包丢入裸缸中养水,稳定水质,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稳定水质又方便清洗。在日本有铺底砂的缸子消毒法如下:先把鱼只捞出放入宠物盒,加入数滴甲基蓝后盖上盖子以防鱼只跳出,再将缸子的水倒掉,砂全部清出来,砂子在用清水大量冲洗几次后,再以煮沸的水浸泡,此时开始清洗缸子,再用热水冲洗缸壁,最后再以干净、干燥的布擦拭。此步骤是预防洗手台的细菌被带入缸中。在国外尽量避免用药水去消毒以免残留,而如果你是铺底砂养殖的话,您的消毒法又是如何呢?
孔雀鱼的专用语
幼鱼---出生到1个月的小鱼。
亚成-出生1-3个月的小鱼。
成鱼---3-8个月的鱼。
老鱼---8个月以上的鱼。
野生色---体色灰黑,黑色素90-100%。
黄化---体色发黄,黑色素50-60%。
白化---体色发白,黑色素0-20%。
蓝化-体色发蓝,黑色素未知。
白子---红眼睛的白化体鱼。
缎带---鱼的腹鳍和臀鳍拉长,像带子一样。
燕尾---尾鳍末端分叉。
蝶翼---胸鳍大像蝴蝶。
延长背---背鳍窄而长。
大背---背鳍宽而高。
大C---缎带母鱼大背的第一根硬骨伸长,与缎带形成英文字母C。
一倍体、二倍体---背鳍很大。
A线、B线---不是同一血亲的鱼。也叫一线、二线。
品系鱼---有稳定的基因,仔代与亲鱼一样。如礼服、草尾、马赛克等。
无品系鱼---基因不稳定,仔代与亲鱼不一样,俗称杂鱼。
基因---性染色体、体染色体、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伴性基因等。
y基因---一种用于补色的全红公鱼。
卵胎生---体内受精、卵在体内孵化。
分级标准---按国际标准分S级、A级、B级、C级。
近亲繁殖的讨论(新人必看)
很多新人关于孔雀鱼的维系等问题都很迷惑,而自己手里因为饲养条件的因素不能饲养很多,自然就会面临近亲繁殖的问题,对于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啥样或者说可不可以这样做却不很清楚,本文就这个展开讨论,对几个较为明显的影响分析下。
1。首先要说明,母鱼生的孩子未必就一定是亲兄弟姐妹,很可能1条母鱼生的孩子是2个爸爸的孩子,这样在你选择母鱼生的F1代(子代)里随便挑的1条公鱼,1条母鱼很可能是同母异父的,这样的2条鱼繁殖的后代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同血近亲繁殖(亲兄妹,姐弟),只有1对1公母配对的时候生下来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同血兄弟姐妹,也就是说在1公1母合缸后,母鱼生产下来的宝宝长大后再进行繁殖,这个情况下才出现了真正的同血近亲繁殖。
2。同血繁殖与表现型的问题,1公1母配对后的子代(F1代)进行同胎繁殖的话,无论1对1,还是1对多,多对多,繁殖到F2(孙子代)代的时候,会基因提纯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很奇怪,都是亲兄妹了,还有什么提纯的问题,这个要从种鱼1对1配对开始说,1对1配对后,生产下来的鱼(F1)基因都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各带了爸爸妈妈的一半基因,而当F1再进行同血近亲繁殖的时候就会出现基因重组的问题了,先只看XY基因,列表看:
种鱼:母鱼为X母X母,公鱼为X公Y公
F1代:母鱼为X母X公,公鱼为X母Y公
在F1代这再进行同血近亲繁殖的时候,会产生3个可能:
F2代:母鱼有3种,X母X母,X母X公,X公X公
F2代:公鱼有2种,X母Y公,X公Y公
应该可以看清楚了,只有到了F2代的时候才出现种鱼基因还原,在F2代中能看到跟种鱼代相同的基因了,这个时候就能还原出原始种鱼的基因了,当然这个只是1对染色体的还原,实际鱼有23对染色体,完全还原得跟种鱼一样不可能,但就表现型上还原可能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表现型的受控染色体越少,远远到亲鱼的可能就越大,另外还有很多染色体不参与表现型的问题,所以实际真正受到影响的染色体就非常的少了。
3。自然界回避近亲原则,为了更好的繁衍生存,自然界都是采用极可能多的基因组合方式进行繁衍,很少有近亲,多代近亲可能更小,但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远亲繁殖回避了问题,但也隐藏了问题,问题(缺陷基因)本就没有办法解决,索性就通过隐形显性的方式进行遗传,只要是携带的基因,有些是显性,有些是隐形,隐形基因所包含的含义就是基因在曾经的进化中是有重要作用的,但进化后作用不大或者越来越小,最后被隐藏起来,但不会丢失,防止以后这个基因重新再发挥作用,只有当近亲繁殖的时候才有可能重新激活基因,虽然几率很小,但毕竟是有可能,这样就解决了正常状态下的很小发生几率及发生重大变化后这很小的几率是不是有机会再发挥作用,无作用,淘汰,有作用生存,这个大概是自然界进化出来的最为合理的生存法则吧。
4。近亲维系应用,在饲养过程中,用眼睛能看到的任何表现都会直接体现在繁殖的过程中,在第2点中列表中我们能看到,种鱼1对1配对后,在F2代会出现1对染色体的还原,这里就出现了父系还原,母系还原2种,在F2代中,如果再进行组合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发生,列表:
父系还原:如果挑选(碰运气)出了X公X公的母鱼和X公Y公鱼的1对鱼作为种鱼,那后代剩下来的基因都是携带了最原始的种鱼公鱼的基因,这样在以后的每代都会以很稳定的方式进行繁殖,这个方案是最常见的维系方案,也是很多鱼友在繁殖到了F3代后才开始把鱼的基因稳定下来,相当于是还原了最早的种公及复制出了与公鱼基因相同的母鱼。
母系还原:如果要选(碰运气)出了X母X母的母鱼和X母Y公鱼的1对鱼作为种鱼,那后代的基因就是X母X母,X母Y公,这里我们看到,母鱼被还原,而公鱼是F1代的样子,这个应用方案是改鱼过程会碰到的,但跟F1是有区别的,F1代进行自交后代是不稳定的,会出现多个基因组合方式,而母系还原方案中,还原出来的子代再进行繁殖,后代依旧是稳定的X母X母,X母Y公这1种组合,所以改鱼稳定是要到F3代,也就是说,如果F1代出现了理想的表现,真正稳定下来要到F3代。
父系还原的本质是拷贝原始公鱼,也就是说是公鱼携带的XY基因进行分离组合后,变成了XX母,XY公,就可稳定的进行后续维系了,而母系还原是改鱼的依据,一个是继承优秀母鱼的基因,一个是完成新改公鱼的基因。
5。基因还原及改鱼,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父系还原可自交提纯公鱼,母鱼,都是父系表现,母系还原可提纯母鱼,但公鱼是可以改鱼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通过各代的基因组合可能及表现方式进行有目的的外线改鱼或者是自交维系。
如果真正要分离某一条公鱼的基因出来,1公对多母,每条母鱼的后代分别进行自交繁殖到F2代,到了F2代数量会是庞大的,这样产生与父系相同的F2代公鱼可能就大大的提高了。
如果要分离母鱼出来难度就非常的大了,因为不能1母对多公,只能是1母对1公,要大幅度扩大数量的话,只能是在保证有多个父系克隆体(先完成父系还原)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率的进行母鱼维系及改鱼,因为父系还原可以造就多个父系copy,这样就可以进行多公对多母了吗,^_^。
6。新血,老血,无论怎么血,怕就怕垃圾基因爆发,辛苦维系出来的鱼,因为“恶性”基因导致整线灭亡的事情发生,基因学家说多代近亲的崩溃边际是17-21代,假如这个说法是对的,那就是说一直近亲繁殖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不怕,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看到了,1对1繁殖后,只要繁殖成功,后续都是可以完成原始种鱼还原的,这个对我们实际操作是有意义的,一个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新血引进,而不用担心优秀基因丢失,另外一个就是合理配置近期的合缸方式,维系不是简单的多代近亲就可以的,改鱼也不是乱配一气然后看上帝,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混血,还原,改鱼。
混血——安全工作
还原——维系的目的
改鱼——混血,还原的过程产物,如果真的出了优秀表现,再进行混血,还原的步骤。
粑粑的信息
吃了就一定拉,拉了就一定降解,粑粑,鱼缸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而且作为稳定性较高,观察无时间限制这2个有别于其它观察点的特点,是饲养过程中最稳定,最直接的观察对象,^_^。
1。颜色,粑粑的颜色会根吃的东西颜色有关系,且缺的说是根吃的东西降解后的颜色有关系,一般来说,深色,浅色都会有,但如果在同一食物的前提下,颜色发生了变化,就要当心了,你的鱼可能是生病了,或者水质开始有问题了。
2。硬度,拉稀的话,肯定是有问题了,一般在发生粑粑颜色突然变化的时候会有可能发生拉稀的情况,如果拉稀出现最好停止动物饲料,改用人工片饲料(含动物成分少,更容易硝化)。
3。韧性,多数情况下,粑粑是不应吊在屁股上很长很长也不断,当然了,如果喂了粗纤维类的哪是另一说,如果发生吊便便的情况,增加活体饲料投喂,通通便便问题就能解决了。
4。水质,没有清理的粑粑边降解,边积累,最后会变成黑色类似泥土的东西,如果不清理,就越稳定的积累起来,当粑粑与清澈水质能长期共存的话,说明控水方案合理,生化系统正高效的运转。
隐性基因的维系
常见的隐性基因表达如白子,在上连接种已经提到了,是最基本的隐性基因类型。
如果基因的表现型可以出现在母鱼身上,则可以判定基因可能的类型是: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染色体显性,那如何测定这些基因的具体携带方式呢?我们分别来介绍三种类型的测定方法及维系方案。测定大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母鱼与公鱼1对1(其实1对多也可以,增加受孕几率),然后通过后代自交进行测定,要做多组样本,这样可使测定值更加准确。
例如:用白子进行测试,公鱼取多线样本,测试样本按照大比例的样本为标准。
白子母+野生色公,F1代进行观察,如果发现都是白子,或者有白子也有野生色,则可判定为显性。
白子母+野生色公,F1代无白子,则可直接判定为隐性,F1自交后出现白子,则再次判定为隐性。
这使最简单的测试样本,在实际情况中问题有可能要变的复杂,还是说白子基因,现在测定的白子基因确认都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使白子那携带的基因一定使aa型的,如果亲鱼都是白子那就使aa+aa,很简单的组合,子代为纯体,也全是aa。而实际操作中白子+白子出野生色的问题是怎么会事情呢?难道aa+aa不等于aa了吗?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所谓的白子是一种表现型,但同一表现型未必是同基因决定的,就好比公鱼的长JJ,缎带基因可以表现,燕尾基因也可以表现,理解了这个再说白子就简单了,都是白子,但很可能是aa+bb,由2组不同的基因控制出来的白子,而再实际操作中,白子+白子的组合已经应用过无数次了,很可能携带的基因组合也是多样性的,aaBB aaBb aabb Aabb AAbb这么多种都是有可能的,看看吧,有很多可能了性的组合了,无论怎么组合,子代的基因一定要携带aa或者bb,如果碰到了aaBB+AAbb这样的白子组合,很遗憾,白子+白子=全野生色,吼吼吼。失败往往就是机会,如果真的碰到了白子+白子=全野生
,说不定你就碰到了新的基因类型,也许有cc型,dd型的也说不定哦,^_^。
这样说来,隐性基因的最简单维系方案就是子代自交,然后从纯体中挑选种鱼进行维系就可以长期延续隐性基因了,在合适的时候再通过引进新血来改良体基因,进得了新血,找得回基因,那维系方案就成立了,可以进行无数代得稳定延续了,^_^。
留一个题目给大家分析,燕尾基因得维系方法,基因类型是2组基因控制得,一组是显性基因,一组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表达=燕尾(Aabb或AAbb),讨论下看看应该如何维系更为合理,更为稳定,更容易长期操作吧,重点题目是如何能长期稳定得得到每代稳定比例得燕尾,
交配方法及说明
自交:相同基因体进行交配,最广泛的自交常见于植物,植物的卵子和精子同出于1个本体,这样的自交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假如基因为Aa,自交后的基因组合降产生AA,Aa,aa这样的3种基因类型,而AA或aa体再进行自交就只能得到AA,按照表现型来说,A为显性,所以Aa与AA无表现差异,而a为隐形,只有当aa这样的组合才能体型出表现型。自交的实际用法主要是通过自交进行基因的提纯处理,举例来说,假如有一条白子母鱼,但却没有白子公鱼的时候,白子是不是可以继续产生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白子基因是属于aa型的,当白子母鱼+野生色(假设为不带白子的纯野生色)的时候就相当于aa+AA,他们繁殖的子代F1的基因类型就是Aa,这个时候所有子代的表现都是野生色,没有白子,这个时候把F1的鱼进行自交(动物自交不能通过自体繁殖,通常都是同父母个体的兄弟姐妹)繁殖,这样就会产生aa型的基因了,而这个aa型就是白子了,这个时候aa型的白子一定是有公有母的,再把这些aa的白子公母进行自交就可以得到整胎的白子了,这个公式的推导就是:白子单亲+野生色,后代F1出野生色,F1自交后子代F2有白子出现,F2再自交后,在F3可得到整胎白子,通过2次自交就可以完成单亲白子繁衍出整胎白子的结果。
回交:子代F1与亲本交配,主要是加强基因,也可以理解为更快速的完成基因组合,还是白子为例,假如母鱼为aa,公鱼为AA,配后产生的子代F1的基因为Aa型(全部),这个时候挑选F1公鱼(Aa)与亲代母鱼(aa)交配,就会得到aa型(白子)的基因鱼了,可以看到,用回交法也可以在F2的时候得到白子,从几率方面说,用自交法得到白子的几率是25%,用回交法得到的白子是50%,但实际情况时孔雀鱼有精子储藏功能,实际得到的几率可能还要低于自交的方法,但在其它物种的基因组合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只是孔雀鱼的储精特性导致了这个办法实用性大大降低了,而且因为孔雀的寿命很短,所以回交的实际应用就更少见了,很多文献提到用回交方法,这个只能碰运气了,如果不是很特殊的情况,这个方法基本不会用在孔雀鱼的维系方案中。
杂交:基因不相同的个体进行交配,这里的问题就复杂了,杂交有远系杂交,也有近系杂交,孔雀+玛丽就属于远系杂交(据说墨兰就是这么弄出来的),而孔雀+孔雀就属于近系杂交,在近系杂交又有不同品系中的杂交与品系间的杂交,可理解为不同品系的杂交(全称应该是近系异品系杂交,例如兰草+蛇王)和同品系杂交(全称应该是近系同品系杂交,例如蛇王+蛇王),这样说来,杂交最远端是远系杂交,最近端就是自交了,所以就可以理解为只要不是自交的都可以理解为杂交,但为了区分几种有特点的基因组合方式,再把如回交,反交再剥离出去,等等吧,除了自交,还有一些有特点的被命名的基因组合方式,其它都可以理解是杂交,这里就不详细说了,^_^,也说不明白,吼吼吼。
侧交:又有称作为测交,看到“测”了就应该明白了侧交的真正意思了,这个跟上面提到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测交实际就是杂交的异种,或者也可能是自交的异种。根本不考虑是否为自交或者杂交(当然了,通常是采用杂交方式),假如鱼的颜色是红色的,这个时候找一条不是红色的鱼进行交配,看看F1子代的表现,然后确定(测试)红色基因的类型,如果F1子代全部为红色,则测试的结果是红色基因是显性基因,如果无红鱼出现,则测试结果是红色基因是隐形基因,可以再进行到F2代继续测试,有些基因是有多条基因联素的(比如燕尾),通过F2,F3,。。。。,等多代进行测试,最终测试出基因的类型,当表现型所控制的基因越多,测试就越复杂,周期也会越长,测交不是用来做鱼的,而是很多先驱早期测定基因的时候使用的,现在已经成为理论体系的做鱼基因组合方案都是经过长期的测试最终定论的,现在想想那些浩大的工程,不自觉的就会对那些前辈们肃然起敬了,^_^。
正交,反交:说道这个就要说道伴性伴性基因了,在测定Y基因表现型的时候就要用到了,假如有整胎的Y基因鱼(公母都有)和整胎的非Y基因鱼(公母都有),Y基因如果表现为一特定的表现,比如大背,当用Y基因公鱼+非Y基因母鱼交配的时候定义为正交,拿Y基因母鱼+非Y基因公鱼就是反交,当测定的结果是只有正交情况下才能产生大背,而反交不能产生大背,则可确认Y基因是携带在Y上的伴性基因。所以将来再碰到所谓的Y基因的鱼,只要用正交,反交法就可以很简单的判断出是不是真的携带在Y基因上的伴性基因了。
以上提到的这些名词及用法在实际的使用上都是要结合使用的,不同目的用不同的方法,这些理论体系的使用更多的是在实验室级的时候才真正的发挥作用,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孔雀鱼上的应用,虽不能全盘的应用的,但知道这些总是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