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74956
- 精华
- 1
- 帖子
- 748
- 最后登录
- 2014-7-8
- 注册时间
- 2013-2-21
水 草 举 人
鱼 圣
龙币
- 1666
兑换福利
|
漫谈水草中的叶绿素
一、前言
无论是绿色水草或红色水草,它们的植物体中都含有叶绿素,只不过绿色水草中的叶绿素含量很多,所能表现出叶绿素特有的绿色;反之,红色水草中的叶绿素含量较少,所以它的顏色被「类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的顏色所遮盖,而能显示出红色的外观。
叶绿素是眾所周知的光合色素,存在於水草细胞内的叶绿体(chloroplate)中,為水草最终依赖一种能特殊接受光激作用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若干形式,不过存在於水草中的叶绿素是由二种混合而成,分别是叶绿素a(C55H72O5N4Mg)与叶绿素b(C55H70O6N4Mg),叶绿素a对叶绿素b的存在比例(质量比)约3:1。
叶绿素不溶於水,在有机溶媒中,能显示出独特的光吸收特性。叶绿素主要是吸收红光与蓝光。於乙醚溶剂中,叶绿素a的两处吸收高峰的位置是430nm和660nm,而叶绿素b则在435nm及643nm。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担任著把光能转换為化学能的重责大任。或许可说,若无叶绿素的存在,水草根本难以生存。
一般而言,绿色水草的每个叶绿体中平均含有约6亿个叶绿素分子,红色水草大约只有1~2亿个,它们与平均约2~3亿个类胡萝卜素分子,共同存在於叶绿体中「类囊体」的类囊膜(thylakoid member)上,这层膜是一种色素蛋白复合体(pigment protein complex),由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而成,各色素分子在蛋白质中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和取向,以便於吸收和传递光能,它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
二、叶绿素的合成
叶绿素是一巨大的分子化合物,它的合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自起始物质的麩胺酸(glutamate)到最终產物叶绿素,至少可分為十五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有专一酵素参与其中,所以叶绿素可以说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有些步骤需要光线的参与才能完成,因此缺乏光照时,水草的叶绿素无法形成。此外,叶绿素的合成反应的强度,同时受到叶绿体基因(chloroplast genes)和核基因相互调控,因此也与水草的遗传基因有关。
直接参与叶绿素合成反应的金属离子是镁(Mg),所以缺乏镁离子时,叶绿素无法合成。间接参与叶绿素合成反应的金属离子,包括铁(Fe)、锰(Mn)、锌(Zn)、铜(Cu)等,它们都是酶的活化剂,缺乏这些金属离子,酶的催化作用无法发挥功能,使得叶绿素的合成受到阻碍。无论是缺乏镁或铁、锰、锌、铜等都会造成「叶绿素缺乏症」,使绿色水草的叶片產生黄化症状。
叶绿素合成的场所并非在叶绿体内,而是在细胞质的核醣体内进行的。当叶绿素合成之后,才由核醣体输送到叶绿体中的基质(stroma),然后再与特定蛋白质组合成一复合体,并嵌进类囊膜后才能发挥捕光和能量转换的功能。
三、叶绿素的分解
叶绿素為光捕捉色素(light harvesting pigments)及光接受者(photoreceptors),但矛盾的是,叶绿素却易受到「光氧化」而分解,显示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并不十分稳定。所幸,存在於「色素蛋白复合体」中的类胡萝卜素,扮演了一个保护的角色,它可以阻止或至少减缓叶绿素受到光氧化的伤害。
光氧化是指水草在接受强光的照射下,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结果產生若干「活性氧」,它是一种自由基,具有强烈氧化的能力,可以将叶绿素氧化使之分解。可是过强的光线,也会啟动某些类胡萝卜素的分子(如玉米黄质素Zeaxanthin)的合成,它们能给叶绿素输送一个电子,使其带负电而不能產生活性氧,因此可以预防光氧化伤害的发生。等到光线减弱或消失时,该电子重回原分子中又恢复原状。
水草中的叶绿素,除了可能因光氧化而发生分解之外,存在於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水解酶」也可能对它產生催化性分解作用。目前科学家对这种酶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植物体死亡或处於恶劣环境中,它就可能会自动发生作用,使叶绿素的结构逐渐瓦解。
另外,水草中的叶绿素也可能会受到有机酸中的氢离子,以及铜、锌等离子之作用,而发生镁离子被取代的反应,而形成脱镁叶绿素(pheophytins)。当被氢离子取代时,叶绿素转為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当被铜或锌离子取代时,转為仍然是绿色的叶绿素铜或叶绿素锌。不过这些新產物都不再具有光合作用之能力。
四、影响叶绿素合成之因子
1.光照:光照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主要的原因是在叶绿素的合成反应中,有一部分的中间反应,必须在光照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如果缺乏这些中间反应,合成叶绿素的反应就难以為继,水草就会有逐渐黄化的现象。虽然强光会导致叶绿素之分解,但叶绿素之合成亦同时进行,所以光照对叶绿素之整体影响,必须视光强度而定。一般而言,在水族缸中的光强度下,发生「光氧化」分解的机率并不高。
2.温度: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而酶对温度(尤其高温)相当敏感,因此叶绿素的合成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叶绿素之合成,在3~48℃内之任何温度下均可进行,最适温度约26~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其合成速率。另外,叶绿素本身在过高或过低温度中,也会受到叶绿素水解酶之作用,而逐渐发生分解现象。
3.矿物元素:氮及镁皆為叶绿素之成分,故水草缺氮或镁时,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另外,铁、锰、铜、锌為叶绿素合成过程中的酶系的活化剂,若水草缺乏这些元素,酶的催化作用无法发挥功能,导致叶绿素之合成反应难以进行。
4.遗传基因:遗传基因在叶绿素发育上乃為必要之事实,这可由绿色水草及红色水草之性状上充分显示出来。绿色水草在任何状况下,它合成叶绿素的速率及数量,通常比红色水草為快又多。这主要是遗传基因在支配使然,我们很难採用栽培方法来改变此种既定的事实。
五、结论
植物体内的叶绿素是不断地进行代谢的,有合成,也有分解。换言之,水草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含量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在改变的,只不过此种改变是处於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罢了。
根据笔者参阅其他相关资料作推测,一般水草的叶绿素,大约在几天之内就可能完全更新一次。
绿色水草叶片变黄的原因,主要叶绿素分解的速率大於其合成的速率,结果叶绿素的数量越来越少,相形之下,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较多,因此逐渐现出类胡萝卜素(通常為叶黄素)的顏色。在高温下叶绿素分解较快,所以在温度较高而光度又不足时,叶片变黄会加快。
红色水草叶片变绿的原因,主要是叶绿素分解的速率小於其合成的速率,结果叶绿素的数量越来越多,相形之下,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较少,而花青素的含量又可能不足,因此它们的顏色逐渐被叶绿素所遮盖,因而「红不起来」。
如何让水草长得更红
一、 前言
水草长得红不红,与植物体中存在的色素(pigment)组成有关,色素组成又与栽培条件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经由栽培条件的调控,来改变水草的色素组成,进而改变水草的顏色,藉以让水草能有长得泛红之机会。
从水草植物体中可被分离及鑑定出三种色素:叶绿素(chlorophyll)、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和花青素(anthocyanins)。其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存在於叶绿体(chloroplast)中,属於光合色素,任何水草都含有这两种色素,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约為类胡萝卜素的3倍。花青素存在於表皮组织细胞的液泡中,不属於光合色素,且不一定存在,若有存在,其含量可从很少到非常多。
叶绿素呈绿色,化学性质较不安定,容易產生「光氧化」反应而分解,它的含量依栽培条件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化或差异。类胡萝卜素主要以叶黄素(xanthophyll)為主,呈黄色,化学性质较稳定,其存在数量少有变化,具有保护或减缓叶绿素发生光氧化反应之功能。花青素通常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產生,在弱酸性的液泡中,主要呈红色,可以保护植物体免於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得到,水草的顏色主要是,由一群不稳定的叶绿素(绿色)、另一群十分稳定的叶黄素(黄色),以及另一类不一定会存在的花青素(红色)等色素的组合所主导。试问:如果您手头上有绿色、黄色及红色三种水彩色料,如何在色盘上调出较接近红色的色彩?当然是绿色比例要少,黄色适中,红色要多,以这样的调配方式最能达到目标!
您其实可以做為水草的彩绘者。利用栽培条件的控制,能间接影响其色素的组合比例,使它的叶绿素生產得少,类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生產得多,如此一来,水草焉有不泛红的道理。至於要如何利用栽培条件来影响水草的色素组合呢?在本文中您可以找到一些参考答案。
二、光度
光度是一种最能直接影响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相对存在比例的因子。水草依赖叶绿素吸收光能,藉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需要接近光线。当我们在测试光合作用的效率时,发现光度越强,通常其效率也越高,显然强光有利於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
强光很容易导致叶绿素分解,不过类胡萝卜素的存在,能用来保护叶绿素,可以把这种伤害降低,因此所有的绿色植物以及光合细菌都含有类胡萝卜素。在此种保护机制的作用下,当光度越强时,就必须要有更多的类胡萝卜素来保护叶绿素,而且类胡萝卜素的种类也会变多,例如,除叶黄素之外,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的含量也会增加,它是一种橙色的色素。
就绿色水草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含量约佔75﹪,类胡萝卜素约佔25﹪,叶绿素远多於类胡萝卜素,所以类胡萝卜素的橙黄色完全被叶绿素的绿色所遮盖,因此水草看起来是呈现绿色的。可是这样的存在比例,会受到强光影响,而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如果光度足够强,甚至於类胡萝卜素含量可以超过叶绿素,而让类胡萝卜素的橙黄色得以表现出来。
三、紫外线
花青素的合成是是一种十分复杂过程,除非有重要的功能,否则植物是不可能如此劳神费力地来製造的。科学家早已发现花青素是目前已知对抗紫外线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质,植物生產花青素可用来对抗紫外线的伤害,这是為什麼植物要在它表皮组织合成花青素的主要原因。
一般萤光照明灯的光质中,多多少少都含有紫外线的成分,因為紫外线的波谱位置很靠近蓝光,只要光质中含有蓝光,紫外线应该也会存在。由於紫外线含量可能不多,所以在普通照明之下,微弱的紫外线并不足以对水草造成伤害。可是,若把光度增强,紫外线的能量可以被累积,可能会对水草造成影响,因而可以刺激花青素的形成。
假使我们刻意在光质中增加紫外线的成分,那麼水草產生花青素的倾向应该会更明显。由於紫外线对叶绿素的伤害更大,因此使用这种刻意製造的灯具,无疑最能降低叶绿素的含量,以及能大幅增加花青素的含量,结果花青素的顏色能被彰显出来,而叶绿素的顏色则被遮盖,因此水草较能表现出艳丽的色彩。
四、醣类累积
花青素基本上都是配糖体(glycoside)產物,没有经过醣化作用(glycoslation)无法形成稳定的色素,所以醣类累积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醣类為光合作用的產物,因此如果光合作用旺盛,对醣类累积有益。
為了促进光合作用之进行,并藉以製造更多的醣类,我们可以设法提高光度,或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另外,光质是否适当也要注意,因為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质也有关系。如果光质中的红、蓝光比例越高,对促进光合作用之进行越有利。
从节流的角度来说,减少醣类的消费,相对可以提高醣类累积。醣类很容易与氮作用转為胺基酸,為了减少这方面的消费,氮肥(如銨及硝酸盐)在水体中的含量就不能太多。还有,由於缺磷影响著水草的能量代谢,使光合作用的產物运输受到抑制,碳水化合物易在叶中积累,并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五、其他环境因子
温度是另一个影响花青素合成的重要因子。在低温下,花青素合成速度较為缓慢,高温时,花青素则很容易分解,因此,基本上低温对花青素的累积较為有利。同时,在低温下,叶绿素的分解速率也会加速,导致数量减少,有利於花青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相对增加。
从醣类累积的角度来探讨,低温可以降低水草的呼吸速率,因而可以减少醣类的消耗速率,有益於醣类累积。
水草细胞的液泡之pH值,多少会受到栽培水质影响。水体中的「生理酸性肥料」成分比例越高,或水质维持弱酸性,皆有助於存在於液泡中的花青素,能以更红艳的色彩展现。
六、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的分析当中,似乎已经能為「如何让水草长得更红」的问题,找到一些参考答案。现在我们把它归纳如下:光度要强,光质要佳,最好在光质中能含有若干紫外线成分,二氧化碳浓度要足够,光合作用效率要高,温度要低,最好是弱酸性水质,以及硝酸盐及磷酸盐浓度要低等。
為什麼我把红色水草种绿了
一、前言
有许多人会问:為什麼我把红色水草种绿了?明明从水族馆买回来的红蝴蝶,原来是那麼红艳可爱的,结果移植到自己的水族缸后没有几天,居然逐渐退色了,甚至於有些人把它给种绿了!為什麼会这样呢?
其实,这种现象是正常的,盖栽培环境若不同,水草的生长形态或叶色可能也会有所变化。更清楚地说,水草处於不同的环境之下,它通常必须改变自己的生长形态或叶色,来适应新的环境,否则它可能难以再继续存活下去。
叶色的变化是水草重新适应不同光环境最迅速而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已经退色或变绿的红蝴蝶再种回原环境中,它仍然可以再让它「红起来」。光照与水草色素之间有著密切的关系,因為光度及光质会影响水草的色素组成,进而改变水草的叶色。
二、為何水草在强光下栽培会比较红
眾所周知,红色水草在强光下栽培会比较红,但较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此乃是强光会改变水草的色素组成之故。水草的色素概分為光合色素及非光合色素两类。其中光合色素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叶绿素(chlorophyll),以及另一种大家较不熟悉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非光合色素只有一种,称為花青素(anthocyanins)。它们在水草的表皮组织的存在比例若不同,水草所呈现的顏色也不会一样。
我们都知道叶绿素是绿色的,它存在於表皮组织的叶绿体中,以叶片含量最多,是水草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它一方面会吸收光能,并将光能用於光合作用,可是另一方面,叶绿素却又很容易受到强光的破坏,使它分解而转為无色的產物,当然这也会令它丧失光合作用的能力。
类胡萝卜素是一种「保护色素」,它与叶绿素共生在一起,在一定的作用范围下,它可以保护叶绿素免於受到强光的破坏,不过如果光度实在很强的话,类胡萝卜素的保护作用是会被打折扣的。另外,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很多,顏色也不尽相同,有黄、有橙、有红等。它们可以吸收特定的光谱,并将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利用,因此可以扩大光合作用的吸收光谱范围。
虽然类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比叶绿素稳定许多,在强光下不容易被破坏,但是当碰到紫外线时,它就有被氧化分解之虞。这时候,另外一种存在於细胞液泡中的花青素出现了,它是当今已知吸收紫外线最强的天然物质,可以用来保护类胡萝卜素,它会将紫外线吸收,并把所吸收的辐射能转為热能,因此可以增加水草的御寒能力。花青素的种类不少,顏色也不尽相同,有黄、有橙、有红、有紫、有蓝等,比类胡萝卜素更富於色彩上的变化。
综合上述,可知光度越强,叶绿素将越少,类胡萝卜素将越多,所以类胡萝卜素的顏色能被逐渐突显出来。如果光质中再含有紫外线成分,将可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同时它的顏色也会逐渐反映出来。如此一来,水草的泛红机会就相对增加许多。
三、為何水草在弱光下栽培会转绿
水草中的花青素并不是光合色素,虽然它有各种不同鲜艷的顏色,也能吸收不同的光谱(如绿光),不过却无法将所吸收的光能移转给叶绿素使用,全部转為热能。另外,它很可能反射掉一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如红光),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所以在弱光下花青素对水草而言,反而是有害无益的。
当把一株原来富含花青素的红色水草,移植於弱光环境时,水草植物体中会生產一种「花青素水解酶」,将花青素代谢分解,以免影响到光合作用,因此顏色将改由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来主导,这是红色水草退色的主要原因。
当水草在弱光下栽培时,它必须生產较多的叶绿素,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时弱光不足以破坏它的结构,於是水草开始大量生產叶绿素,使叶绿素数量增加,结果它的顏色(绿色)又把类胡萝卜素的顏色给遮盖了,这是红色水草转绿的主要原因。
水草在弱光环境栽培下转绿,主要目的仅在於要儘量提高它的光合率而已,这是水草适应弱光环境的基本求生方法,否则它终将难有生存空间。水草之所以会如此作,乃是為了适应弱光环境所演化出来的一种生存机制,因此我们实不必為此自然现象感到讶异。
四、结论
红色水草在移植之后不久即失去原有艳丽的色彩,虽然这情景难免会令人感到有些失望或遗憾,不过為了在新环境中求生存,它必须重新改变植物体中的色素组合,藉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求,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如果我们有此认知,就不至於再对这问题感到气馁,同时若想再把它种得像原来那麼漂亮,我们也较能懂得怎麼去作妥善的处理才能达到目的,或至少会想到是否应该给它一个更适当的光环境,让它有限制叶绿素数量之能力,又有促进花青素形成的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