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薄鳅(学名:Leptobotia taeniop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沙鳅科薄鳅属的其中一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省内的长江干流和岷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体长可达22.8厘米。
体长形, 较高,侧扁,腹部圆。头较长,略侧扁,前端稍钝。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下颌中点有一深缺刻。唇稍厚,其上有皱褶。唇后沟不连续。具须3对。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角须l对,稍粗长,末端后伸达眼中部下方。颏下无纽状突起。眼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下刺较粗,基部不分叉,末端后伸超过眼后缘。鼻孔小,离眼前缘稍近。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前下方与峡部相连。鳃耙尖而长,排列稀疏。背鳍稍高,基部较长,外缘微凹,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身体中部稍后方。胸鳍较短,末端圆,后伸不及胸、腹鳍起点间距的1/2点处。腹鳍短小,其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末端后伸可达肛门。臀鳍短,外缘平截,其起点至腹鳍起点距离小于至尾鳍基部距离。尾鳍长,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尖。尾柄稍长,侧扁。肛门约位于腹鳍至臀鳍起点的中点。鳞片细小,腹鳍基部有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平直,从鳃孔上角直达尾柄中部。头部和体上都有许多蠕虫形紫褐色或浅黑褐色条形斑纹,背鳍前有3个马鞍形大斑块。背鳍基部和中上部各有l条浅黑褐色斑纹,胸鳍和腹鳍背面各有1条较浅的黑褐色斑纹。臀鳍上亦有1条浅黑褐色斑纹。尾鳍近后缘有一条浅黑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
背鳍IV,8;臀鳍III,5;胸鳍I,11;腹鳍I,7;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1。脊椎骨数4+35~37+1。鳔前室发达.包于骨囊内,后室较小,其长约与前室相当。胃呈“U”形。肠管粗短,其长不及体长,绕折成“Z”字形。腹腔膜为黄白色。标准长为体高的3.8倍,为头长的4.4倍,为尾柄长的7.l倍,为尾柄高的7.1倍。 头长为吻长的2.4倍,为眼径的12.8倍,为眼间距的4.0倍,为眼后头长的1.8倍,为尾柄长的1.6倍。属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 体型比长薄鳅小,数量稀少。
科学分类
二名法:
Leptobotia taeniops Sauvage, 1878
异名:
Parabotia taeniops Sauvage, 1878
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1878
Botia purpurea Nichols, 1925
Leptobotia purpurea Nichols, 1925
转自:《fishbase》、《百度原生鱼吧》、《两江中国原生》,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