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近原吸鳅旧名“中华原吸鳅”(学名:Erromyzon sinensis)为鲤形目腹吸鳅科近原吸鳅属的其中一种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珠江干流西江的中上游和贵州省独山县的都柳江等地。其模式产地在广西省桂林市的龙胜各族自治县、荔浦市、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体长可达5.2厘米。
体较细长,前段呈圆筒形,后段稍侧扁,背缘稍呈弓形,腹面平坦。头稍低平,吻端圆钝,边缘较厚;吻长约为眼后头长的1.5倍。口下位,宽阔,呈弧形。唇肉质,上唇表面不具乳突,下唇宽大肥厚,稍突出,两侧近口角处不具后缘游离的唇片;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前缘稍外露,表面具放射状的沟和脊。上唇与吻端之间具较浅而窄的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的吻褶分为不甚显著的3叶,叶端略尖细,边缘薄而稍游离,中叶稍大。吻褶叶间的2对小吻须呈乳突状,末端尖细,外侧须稍大。1对口角须着生在上下唇在口角的连接处,末端尖细,基部宽扁,长约为眼径的1/4,基部上侧各具1个细小的突起。鼻孔较大,具较发达的鼻瓣。眼较小,侧上位。眼间宽阔,平坦。鳃裂较小,下缘止于胸鳍基部的上方。鳞极细小,头背部及胸腹鳍起点间前1/2之前的腹面无鳞。侧线完全,自体侧中部平直地延伸到尾鳍基部。背鳍基长约等于吻长,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或稍后,臀鳍基长约为背鳍基长的一半,压倒后末端达到或稍超过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无肉质鳍柄,鳍条较长。胸鳍基长约等于吻长,起点在眼眶后缘的垂直下方,最长鳍条约与最长背鳍条相等,外缘近扇形,末端伸至胸鳍腋部至腹鳍起点间的约2/3处。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稍后,末端不达或稍接近肛门。肛门约在腹鳍腋部至臀鳍起点间的2/3处。尾鳍长略长于头长,末端浅凹形,下叶稍长。
固定标本体背侧棕灰色至黑褐色,腹面灰黄色。头背暗黑色,密布虫蚀状的黑斑纹,自头后至尾鳍基部的体背和体侧具20条左右的暗黑色垂直条纹,体侧沿侧线有1道纵形暗带。背鳍和尾鳍有3—5条由灰黑色斑点组成的粗条纹,其它各鳍仅在鳍的前半部分有黑斑纹。背鳍iii-8;臀鳍ii-5;胸鳍i-17—20;腹鳍i-7—8。侧线鳞74—85。体长为体高的4.8—6.8倍,为体宽的6.8—8.1倍,为头长的4.5—5.3倍,为尾柄长的8.0—9.6倍,为尾柄高的9.0—11.0倍,为背鳍前距的1.8—2.0倍,为腹鳍前距的1.7—1.8倍。头长为头高的1.4—1.8倍,为头宽的1.2—1.4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4.5—5.4倍,为眼间距的1.9—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3倍。头宽为口宽的2.7—3.5倍。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中华近原吸鳅 Erromyzon sinensis |
二名法:
Erromyzon sinensis Chen, 1980
异名:
Protomyzon sinensis (Chen, 1980)
转自:《维 基 百 科》、《fishbase》,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