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学名: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鲤属的鱼类,又名阿穆尔鲤,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它的模式产地在阿穆尔河(黑龙江),体长可达35厘米。
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较小。头长为吻长2.5—3.4倍,为眼径4.6—6.5倍。口端位或亚下位,马蹄形。须2对,后对较长。咽齿呈臼齿状。背鳍基底长,起点略前于腹鳍,硬刺粗壮且后缘具锯齿。臀鳍短,硬刺后缘亦具锯齿。尾鳍叉形。鳔2室。腹膜白色。体背灰黑或黄褐色,体侧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和尾鳍基部微黑,尾鳍下叶红色,偶鳍和臀鳍淡红色。但色彩常因栖息水体不同而有变异。
背鳍Ⅲ-15—22;臀鳍Ⅲ-5;胸鳍Ⅰ-14—16;腹鳍Ⅰ-8。侧线鳞34—38,5—6/5—6。鳃耙15—23。咽齿3行,1.1.3-3.1.1。体长90一270毫米。体长为体高2.8—3.2倍,为头长3.2—4.1倍。为底栖性鱼类,喜活动于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适应性强。属杂食性鱼类,仔鱼吃浮游生物,成鱼吃螺、蚬、蚌以及昆虫幼虫等底栖动物,也吃水草和藻类。产卵期因地区而有不同,一般在清明节前后,4—5月是盛期,华南较早,东北地区可迟至6月才开始产卵。卵粘性。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冬龄。生长较快,二年可达1市斤。最大个体有35市斤。
鲤鱼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遍见于全国各水系。为重要经济鱼类,且为养殖对象之一。欧洲和亚洲各自都有鲤鱼的不同亚种,而且它们很早就都已被当地人驯化。在欧洲,它们作为养殖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有一些古罗马人曾经在多瑙河的内陆三角洲建造了一些大型池塘,它们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历史。考古学家在池塘里面就曾经发现过普通鲤鱼的遗骸。野生鲤鱼最迟在12世纪已经到达莱茵河三角洲,并且被做为食用鱼大量养殖。随着驯化而出现的变种包括德国镜鲤、革鲤(除了背鳍附近全身几乎没有鳞片)等等。现在这些原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普通鲤鱼已被引入世界各地。它们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最常被引进的鱼种,但在一些地区也被认为是一种有害物种,因为它们有可能跟当地鱼类种群竞争生存空间和有限的食物资源。最近有些研究认为阿穆尔鲤也有可能就是红褐鲤(赤棕鲤,Cyprinus rubrofuscus)。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欧洲鲤鱼是在中世纪从中国经波斯(伊朗)传入欧洲的。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鲤鱼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
二名法: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文章内容转自《维 基 百 科》、《百 度 百 科》、《fishbase》,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