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菠萝兔 于 2018-11-11 00:08 编辑
7楼:肥料及有毒物质导致的化学性伤害
俗话说“过犹不及”,饭吃多了会让人得病,肥料给多了也会让水草生病。各种肥料的浓度究竟达到多少才算多呢?Tom Barr 根据实验得出了一组数据,超过这些数值,水草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具体浓度如下:
CO2 > 100 ppm 、NO3 > 75 ppm 、K> 50ppm 、Ca > 400 ppm 、Mg > 50 ppm 、PO4 > 5 ppm 、微量元素 > 2 ppm Fe、SO4 > 50 ppm
如果某种营养元素的浓度远远超出抑制浓度就会对水草造成伤害,而且这些伤害往往比较严重,基本上都是不可逆的永久性伤害,比如溶叶、烂根、黑茎等等。施肥过量引起的肥伤还可能有一些特异性表现,(多为渗透压过高导致的水渍状溶叶)可以据此作出判断及处理。
水草所需的营养元素除了二氧化碳外,还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矽等巨量元素及铁、锌、铜、锰、氯、钠、硼、镍、钼等微量元素等,任何元素缺乏,都有可能造成水草生长发育迟缓、病态或畸形。如何通过症状表现来判断水草究竟缺乏什么元素,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像缺铁导致的白化与缺氮肥导致的黄化在初期很难辨别,而缺乏照明也会导致类似的白化症状,所以只能靠特异性症状去把最好判断的先挑出来,例如在缺乏二氧化碳的缸里看见蜈蚣草的叶子上遍布白色针尖大小的坚硬物体,那就能断定是缺乏二氧化碳导致的脱钙现象。根据Tom Barr的经验,不论是顶芽萎缩、新叶扭曲或老叶破洞,单纯添加可溶性钙盐或钾肥未必能得到改善,而增加二氧化碳供应却可以明显改善这些症状。所以他也一再地强调,在面对水草因缺乏营养而成长不良时,最好还是依据水草成长元素的重要性来考量:
CO2 => NO3 => K => Ca、Mg => PO4 => 微量元素。
CO2 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因为水草爱好者总是以为自己的 CO2 给得足够多,却没有考虑溶解和流失的情况。
有毒化学物质对水草的伤害包括以下三种:
(1):底床水草泥释放的氨氮对水草产生的伤害;
(2):底床有机物分解及腐败产生的毒素对水草产生的毒害;
(3):有毒的过滤材料及装饰品对水草产生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新的水草泥会含有大量氨氮,并会持续释放进水中,有研究表明,在砂质底床和缺乏营养的水体中,当水体氨氮浓度达 1 mg/L 时对金鱼藻的成长有明显的促进的作用,而当氨氮浓度达 5 mg/L时开始抑制金鱼藻的成长。在富营养化(含硝酸盐和磷酸盐)水体和泥底(底床含大量氨氮)的条件下,氨氮达 0.6 mg/L时即开始抑制金鱼藻的生长。水中氨氮浓度由 0.5 上升至 2 mg/L时,黑藻的相对成长率也随之增加。但当水中氨氮浓度高过 8 mg/L时,黑藻的成长随着氨氮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在氨氮浓度达到16 mg/L 的条下,黑藻全部死亡。在富含氨氮及硝酸盐的水体中养殖大量水草,这两种营养成分的浓度都会因水草吸收而逐渐下降,但是氨氮的浓度下降得比较明显。如下图所示:
美国NPT(天然水草缸)专家戴安娜女士据此认为:绝大多数水草都是可以同时吸收氨氮和硝酸盐的,但是会优先吸收氨氮,水中氨氮浓度太低时,水草不爱吸收氨氮;水中氨氮浓度太高时,水草却受氨氮的毒害。
除了氨氮以外,水中硝酸盐浓度过高也会使水草受到伤害,尤其是椒草。另外底床腐败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不仅会毒死鱼虾,对水草的根系也有很强的毒害作用,通常会引起水草烂根。
水草缸里面的有毒物质除了底床释放的氨氮及硫化氢之外,还可能有由塑料软管释放入水的含苯的化学物质,以及粘合DIY器材所用的有毒胶水及器材本身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有毒的化合物或铜离子等等)。连接滤桶及进出水管的塑料软管最好使用水族专用的绿色塑料管,不要使用那种有特殊气味的透明塑料管(大多含酚类物质),也尽量不要使用黑色塑料螺纹管(多为再生塑料制成,含有害化学物质较多)。一般来说,这些化学物质不会马上使水草受害,而是会让除藻工具鱼虾大量死亡,藻类少了天敌之后会大量繁殖,使水草受到间接伤害。
假如出于降温目的,使用了铜管或铜制的散热排,有可能会因为铜管内部氧化物和弱酸性水起反应,生成有毒的铜离子,铜离子对鱼虾螺类有致命的毒性,也有可能使水草大量变黄甚至死亡。所以降温最好用不锈钢管或铝合金散热排,冷水机效果更理想,不能图便宜使用铜管。
至于一些材料不明的装饰品,最好不要放入草缸,因为有些劣质塑料制品或橡胶制品很可能会在水中释放出苯、酚或其他有毒的化学物质出来,对水中的生物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另外一些常用的化学药剂像戊二醛、84消毒液这些也能对水草产生伤害,一定要慎用。
因为严重缺乏二氧化碳造成的水草脱钙现象,其内在机理比较复杂,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
701:水草的脱钙作用及其机理(转载:菠萝兔)
702:KH值与生物脱钙两者的关系【上】(转载:暗香)
703:KH值与生物脱钙两者的关系【下】(转载:暗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