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花鳅科泥鳅属的其中一种,是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及澳洲的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及东北亚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体长可达28.0厘米。
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眼间隔宽于眼径。前鼻孔有短管状皮突。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较短,后伸远不及胸腹鳍间距的一半。腹鳍短小,后伸不达肛门。臀鳍位于腹鳍基与尾鳍基的正中间,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背鳍II,7;臀鳍II,5;胸鳍I,10;腹鳍I,5-6。泥鳅为底栖鱼类,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沟渠、水库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32℃,最适水温为22-28℃;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活动明显减弱;水温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温达10℃以上时,才出来活动。泥鳅多栖息在河、湖泊、池塘和水田中,性情温和,属杂食性,以蠕虫、小型甲壳动物、昆虫、藻类等为食。在水中氧气不足时,能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在气压低时,它会变得十分活跃。
体长为体高的6.7-9.6倍,为头长4.6-6倍。体高为体宽1.2-1.4倍。头长为吻长2.5-2.9倍,为眼径5.9-7.8倍。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西欧、中东地区、北美及澳洲也有引入。
科学分类: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 | | | | | | | | | | 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
二名法: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1842)
异名:
Cobitis anguillicaudata Cantor, 1842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1842)
Misgurnus fossili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1842)
转自:《维*基*百科》、《fishbase》、《百度百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