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学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辐鳍鱼纲鲤形目花鳅科副泥鳅属的其中唯一一种。该物种原产于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及俄罗斯、欧洲、美国等地也有少量引入,其模式产地在中国的长江流域。体长可达21.5厘米。
体长形,侧扁,体较高,腹部圆。尾柄上下的皮质棱甚发达,分别达背鳍和臀鳍基部后端。头短,锥形,其长度小于体高。吻短而钝。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较薄,萁上有许多皱褶。具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各须均长,口角须后伸可达鳃盖后缘,其长度大于吻长。眼稍大,位于头侧上方,眼间距稍宽,其宽度约大于眼径的一倍。无眼下刺。前鼻孔在一短管中,后鼻孔仅靠在前鼻孔之后。鳃膜与鳃峡相连,鳃孔下角终止于胸鳍基部。鳃耙短,呈三角形,排列稀疏,最长鳃耙仅及最长鳃丝的1/3。下咽骨较细,咽齿较小,末端尖细,较宽扁,稍弯曲,略呈臼状,排列紧密。背鳍短,基部稍长,后缘平截,位于身体中部偏后方。雌鱼胸鳍末端圆形,较短,不分枝鳍条较细。雄鱼胸鳍末端较尖,不分枝鳍条较粗。腹鳍较短,后伸一般不达肛门,其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仅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臀鳍小,较短。尾鳍末端圆形。尾柄甚侧扁,其高度随个体成长而变高。肛门离臀鳍起点较近。鳞片较大,稍厚。侧线不完全,后端不超过胸鳍末端上方。性成熟的雄鱼头顶部和两侧有许多白色的锥状珠星,有时臀鳍附近的体侧亦有。雌鱼较少。体为灰褐色,背部色较深,腹部黄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斑点,后段比前段的斑点转多。胸鳍和腹鳍为浅黄色带灰色,其上有少数黑色斑点。背鳍、臀鳍和尾鳍为浅灰黑色,其上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
背鳍条IV,6-7;臀鳍条III,5;胸鳍条I, 9-10;腹鳍条I,5-6。纵列鳞100—130。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4—19。下咽齿1行。脊椎骨数4+40—44+1。鳔2室,前室发达,后室退化。肠管前段较粗,后段较细。其长度约为标准长的0.5-0.8倍。腹腔膜银白色。标准长为体高的5.2-5.6倍,为头长的5.6-7.1倍,为尾柄长的6.1-7.9倍,为尾柄高的5.8-6.4倍。头长为吻长的2.1-2.7倍,为眼径的4.3-6.6倍,为眼间距的 3.1-3.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0.9倍。国内主要见于四川、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分布于长江、嘉陵江、岷江、辽河、黄河、黑龙江等江河。
科学分类: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 | | | | | | | | | | 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
二名法: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Dabry de Thiersant, 1872
异名: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1878
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1878)
Paramisgurnus dabryamus Sauvage, 1878
转自:《维*基*百科》、《fishbase》、《百度百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