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鱼(学名:Mekongina erythrospila)为鲤科湄公鱼属的鱼类,主产于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并非中国特有的物种。在国内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主产于澜沧江。体长可达45厘米。
湄公鱼很容易和同属的鱼类相鉴别,因为它的头部下方没有任何触须,而澜沧湄公鱼则长有一对触须,双须湄公鱼顾名思义有两对触须。湄公鱼鼻子前下方的每一边都有四排突起的珠星,而澜沧湄公鱼只有两排不规则的突起分散于鼻部及颊部,还各有两个大的突起位于鼻子两边。湄公鱼具10个分枝的背鳍鳍条。湄公鱼有18–21片喙叶,而澜沧湄公鱼则有19–27 片喙叶。湄公鱼的侧线鳞数为34–37,而澜沧湄公鱼则为38–41。湄公鱼的围尾柄鳞数是16片,而澜沧湄公鱼则为18–20片。湄公鱼背鳍起点距离侧线7-7.5个鳞片距离,澜沧湄公鱼背鳍起点距离侧线5.5 - 6.5个鳞片距离。湄公鱼吻长占头长的38.6–57.8% ,澜沧湄公鱼吻长占头长的31.9–36.9%。湄公鱼臀鳍较短,末端达不到尾鳍基部,澜沧湄公鱼臀鳍较长,末端可以到达尾鳍基部。另外澜沧湄公鱼外观也很像湄公河孟加拉鲮,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后者没有喙叶,前者有19–27 片喙叶。另外澜沧湄公鱼的上唇已经退化,与下唇之间不连续。湄公河孟加拉鲮则进化完全,上下唇之间连续。
湄公鱼多栖息于快速流动的水体。雨季洪水泛滥的时候会从河流移居到被淹没的丛林地带,旱季的时候则多栖息于较深的水域,偏爱多岩石的支流且水流湍急流动快速的地方。吃水生的绿藻、固着生物与浮游植物。
湄公鱼属(Mekongina)有以下3个物种,中国拥有后面2种,双须湄公鱼仅见于越南:
双须湄公鱼(Mekongina bibarba); 湄公鱼(Mekongina erythrospila); 澜沧湄公鱼(Mekongina lancangensis);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湄公鱼 Mekongina erythrospila |
二名法:
Mekongina erythrospila Fowler, 1937
文章内容转自《维 基 百 科》及《百 度 百 科》。 特此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