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鳞爬岩鳅(学名:Beaufortia polylepis)为鲤形目腹吸鳅科爬岩鳅属的其中一种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珠江支流南盘江水系。其模式产地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体长可达4.8厘米。
体稍延长,前段较平扁,后段渐显侧扁,背缘呈弧形隆起,腹面平坦。头较宽扁,吻端圆钝,边缘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较小,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中部稍凹,左右唇片边缘光滑,前缘稍游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前缘稍外露,表面具放射状的沟和脊。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的吻褶分3叶,约等大,叶端圆钝。吻褶叶间具2对小吻须,外侧1对极短小,内侧1对稍粗大。口角须1对,略大于内侧吻须。鼻孔较大,具鼻瓣。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宽阔,平坦。鳃裂很小,仅约为口宽的1/2,位于头的背侧面。鳞细小,头部及偶鳍基部的背侧面和腹鳍基部之前的腹面无鳞。侧线完全,自体侧中部平直地延伸到尾鳍基部。背鳍基长略大于吻长,起点约与腹鳍基的3/4处相对。臀鳍基长约为吻长的一半,第一不分枝鳍条特化为较细弱的扁平硬刺,末端压倒后接近尾鳍基部。偶鳍平展。胸鳍基长约与头长相等,起点在后鼻孔至眼前缘中点的垂直下方,外缘近椭圆形,末端达到腹鳍基部的中点稍后。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远大于至吻端的距离,基部背面具1长似吻长的发达肉质瓣膜,左右腹鳍条的最末2—3根分枝鳍条在中部斜向完全愈合,后缘无缺刻,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约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尾鳍长稍大于头长,末端斜截,下叶稍长。
固定标本体背侧棕色,腹面浅棕色。体背侧具不甚显著的黑斑。各鳍似所在身体部位的颜色。背鳍iii-8;臀鳍ii-5;胸鳍i-27;腹鳍i-17。侧线鳞83。体长为体高的5.6倍,为体宽的3.9倍,为头长的5.2倍,为尾柄长的7.8倍,为尾柄高的11.1倍,为背鳍前距的2.0倍,为腹鳍前距的2.8倍。头长为头高的1.8倍,为头宽的0.9倍,为吻长的1.7倍,为眼径的5.0倍,为眼间距的1.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倍。头宽为口宽的5.0倍。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多鳞爬岩鳅 Beaufortia polylepis |
二名法:
Beaufortia polylepis Chen, 1982
异名:
Beaufortia polylepis Y. R. Chen, 1982
转自:《维 基 百 科》、《fishbase》,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