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鲈鲤中文学名为“鲈鲤指名亚种”(拉丁文学名:Percocypris pingi pingi),是由Tchang于1930年以其导师秉志(Chih Ping)的名字命名。俗名青脖、花鱼、花脖。仅见于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体长可达44厘米。
体长,侧扁,头背部稍成弧形,头前端较尖,下颌向前突出。口亚上位,呈斜裂,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垂直线,须2对,前对较后对略短,后对长与吻长约相等。眼前上位,距吻较近。下咽齿3行,尖端微弯。鳃孔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在眼后缘垂直线联于鳃峡。鳞小,胸部、腹部的鳞片更小,且隐于表皮之下。侧线鳞50-54,9—11/5.5—6。鳃耙9—11。咽齿3行,2.3.5-5.3.2。体长212—470毫米。体长为体高3.8—4.7倍,为头长3.3—3.8倍。侧线较直,入后伸至尾鳍基中轴。背鳍条III,8-9,起点在腹鳍的稍后方,第3根不分枝鳍条成为硬刺,其后缘具细齿。胸鳍Ⅰ-16—17;腹鳍Ⅰ-9。臀鳍条III,5,末端不达尾鳍基。体背青黑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片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较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
幼鱼多栖息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大水面游弋。健泳,常追袭其它鱼类而吞食之,成鱼是中上层鱼类,但偶尔也到江底乱石间觅食。鱼苗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全长90毫米的幼鱼则食大型甲壳动物和昆虫。成鱼主要以鱼类为食,食物中以白条及鲃类鱼为常见,也食大型甲壳动物、昆虫及其幼虫,因此金沙鲈鲤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之一。肠长仅及体长的三分之二。
分布于宜昌以上长江的干支流中,如岷江、嘉陵江、雅砻江等地;宜昌以下少见;西江流域、南盘江也产此鱼。金沙鲈鲤是产区的食用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一般为1、2市斤重的个体,最大可达10余市斤。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1942年8月在西昌安宁河采得的标本大约30毫米,估计离孵化时只有1、2月之久。据此估计生殖期约在6月间,3冬龄鱼已达到性成熟。1冬龄鱼全长90-120毫米,2冬龄鱼全长205-221毫米,3冬龄鱼可长到447毫米左右。
科学分类
界 | | | | | | | | | | | | | 金沙鲈鲤 Percocypris pingi pingi |
二名法:
Percocypris pingi pingi Tchang, 1930
异名:
Barbus pingi Tchang, 1930
Leptobarbus pingi Tchang, 1930
Percocypris pingi pingi Tchang, 1930
转自:《维 基 百 科》、《fishbase》,特此感谢。 |